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区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06月30日 来源: 上海普陀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之年,是我区谱写新时代转型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普陀“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根据上海和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要求,结合普陀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财政全力支持普陀“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业宜创生态区”建设,积极服务中心大局,为全区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财政运行平稳有序、财政改革有所成效、财政管理持续优化。

一、发展成绩

(一)财政规模稳中有增,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财力保障

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坚决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坚持涵养税源,用短期收入的“减”换取长远税基的“增”。同时,千方百计做优财政“蛋糕”。

1、助力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财政直接扶持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支持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参与构建并贯彻落实我区“3+5+X”产业政策体系,围绕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三大重点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注重中小微企业培育,制定并落实《普陀区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贴费操作细则》,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科创驱动作用,出台“科创28条”政策及其配套细则,设立并运行区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发挥其在产业引导和投融资方面的杠杆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券试点。加强产业政策评估,通过建立财政扶持资金信息系统,加强对扶持资金的全程跟踪监督和产出效益评估,促进财政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实际成果。

2、加强三本预算统筹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横向统筹进一步加强,政府预算统筹调控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政府住房基金转入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至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从19%提高至30%,政府性基金结转资金规模超过该项基金收入的30%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通过加强三本预算统筹使用,进一步缓解一般公共预算平衡压力,充实基础民生领域。

3、积极争取市级支持

以桃浦智创城被列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地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额度和市级转移支付。““十三五””期间,市财政补助净收入达到389.12亿元(2020年获得抗疫特别国债转移支付收入12.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达到350.9亿元,主要用于桃浦智创城核心区等重点地区土地收储、中央绿地前期开发和项目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维护项目建设、社会公益类项目建设等(2020年共获得新增专项债券47.9亿元,再融资债券33亿元)。

4、努力化解疫情影响

参与制定“普陀十二条”、“普陀新九条”,加大政策性担保贷款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兑付政策性扶持资金。加强市区联动,与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市担保中心加大对本区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结合大调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企业走访,努力为企业协调解决相关诉求。通过实打实的惠企政策支持和“普小二”服务,切实为企业减负,支持企业轻装上阵、渡过难关。

5、三本预算收入情况

““十三五””期间,积极克服营改增、减税降费和全球新冠疫情等减收因素影响,区级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由2015年的96.3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63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区级财力的重要补充,与一般公共预算形成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统筹协调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24.3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83亿元。详见附表1。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1、民生投入持续做“加法”

坚持财政上有一分增长、民生上有一分改善,把民生期盼作为财政投向的“指南针”,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十三五”期间,民生投入累计达到449.37亿元,年均增长8.53%。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各学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托马斯实验学校等建设;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健康普陀”建设,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补偿机制;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支持三源路养老院、沪嘉北养老院等建设;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各类赛事成功举办,推进更多公益性文体设施开放,推进区职工文体中心、区图书馆等项目建设。

2、非必要开支持续做“减法”

充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精打细算地安排各项支出,坚持刀刃向内,大幅压减用于维持政府运行的一般性支出和非必要、非急需的项目支出。从2018年起,已连续三年在安排年初预算时,即对部门预算按照公用经费和经常性项目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2019年和2020年年中,另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再压减10%,分别压减支出4.03亿元、4.77亿元,节省下来的资金统一收回财政统筹用于其他亟需支持的重点项目和民生改善。同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2016年-2020年,全区“三公”经费支出分别为4430万元、4014万元、4311万元、4087万元、3028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

3、全力守护“六稳”、“六保”底线

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全力支持我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的调节和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牢牢守住保基本、保运转、保民生的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支持社会大局稳定,激发区域经济尽快复苏和活力再生。

4、大力支持普陀城区品质提升

聚焦普陀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城区能级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保障全区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09.69亿元,用于各类道路建设、北横通道及武宁路快速化改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雨污混接分流改造、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景观道路和绿地建设等。旧区改造累计投入222.92亿元,用于红旗村、中兴村、兰凤新村、鸿寿坊、洵阳新村、铁路新村、金沙新村、24 街坊东块、东新村四期等旧区改造项目,以及耕射里等零星二级旧里项目。重点地区建设累计投入295.24亿元,用于桃浦智创城、真如城市副中心等土地收储及开发建设,以及长风环华师大地区品质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

(三)预算管理逐步完善,财政资金配置更加规范、高效、精准

1、进一步做实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完善预算调整的程序,制定《普陀区部门预算调整管理办法》,对大额预算追加进一步强化预算单位主体责任,由预算主管部门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财政再作核定;对政策性追加和小额追加进一步精简流程,提高预算调整效率。加强预算支出进度管理,制定《普陀区预算单位支出执行进度考核办法》,落实考核、通报机制,对执行率低的项目及时跟进原因或落实调减,并结合收支新形势及时修订完善。健全经费支出标准,制定我区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国内公务出差、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做好预决算信息公开,细化公开“三公”经费明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国有资产等具体情况,不断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落实国有资产向人大报告制度,进一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度。编制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2、重点加强基建项目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普陀区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普陀区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监理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发挥管理实效,由区财政局统一委派财务监理,严格控制项目概算调整,加强投资控制;对重点基建项目开展投资控制评估,有效节约财政资金;加强竣工决算审计,更客观评判项目整体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严把出口关,全面加强对基建项目资金全过程的把控。

3、优化完善街镇财力分配

优化街道财力保障,综合考虑街道各项职能、民生发展需要和全市基层经费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街道财力保障方案,进一步完善街道部门预算管理机制。优化区镇财权事权匹配,根据两镇财力和资金状况,综合考虑两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公平性,适度调整财力结算体制,切实提高镇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两镇协调发展。

4、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完成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全区预算单位全部实现电子化支付,并推进自助柜面系统全覆盖,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高效性。积极推动电子票据改革试点,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区中心医院作为全市首批试点单位及唯一一家区级试点单位,已完成电子票据上线运行,将为全市区级医院电子票据改革提供经验范本。

(四)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1、积极推进“公物仓”先行先试

制定《普陀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意见》及资产使用管理、处置管理等具体实施办法,成立区公物仓试点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制。在全面梳理与核查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公物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房产数据信息化管理。分三批有序推进全区公物仓管理改革,实现全区行政事业性房屋资产公物仓全覆盖、全纳入,实施动态监管。积极推进闲置房产处置,主要用于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及市场化方式公开交易,积极发挥公物仓调余补缺功能,同时将市场化方式处置收入作为非税收入的重要补充。

2、全面加强绩效管理

积极向预算单位宣传“花钱问效”的理念,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普陀区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及政策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实现项目绩效目标编报100%全覆盖、批复100%全覆盖。完善财政重点评价与预算部门自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覆盖所有预算项目,并注重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努力把宝贵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制定我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指南、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购买服务承接主体分类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动态修订区级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明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优先考虑预算单位集中需求和民生领域,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建成五大类12个子分类库;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应用。同时,及时梳理、精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加强与区机构改革工作的衔接,支持“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4、有序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定区级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指导各单位及时做好财会制度修订、会计软件升级、资产清查等工作,对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开展专题培训, 指导帮助单位解决相关会计核算问题,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衔接。

二、存在问题

1、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总体保持平稳,增幅放缓。主要面临一些新情况:一是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经历速度换挡,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同时,我区也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增长动力转换的过渡期,收入增长出现阶段性趋缓。二是国家陆续出台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并不断“加码”,客观上对财政收入造成直接影响。三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行各业均受不同程度影响,直接削弱财政税源。

2、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政府债务余额为361.1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87.68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73.5亿元。按照隐性债务化解计划,至2021年末我区所有隐性债务将全部化解完毕。同时,“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偿债高峰,需安排预算资金进行政府债券还本付息,确保债务规模和风险总体可控。

3、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速同步放缓,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目前,我区总体财力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薄弱,且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缓解财政中长期压力,必须从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方面寻找对策。对照财政管理的新要求,目前还存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不够、标准化程度较低、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项目预算的评审机制还未健全,支出标准体系不完善,财政资金配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的实质效果未充分发挥,特别是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十四五””发展环境及趋势

一、发展背景及趋势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

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多,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正增长,但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将持续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稳定。从财政收入来看,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匹配,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可能将进一步调整。从财政支出来看,保民生将成为财政支出优先考虑的决策目标。在财政紧平衡的约束下,将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出方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强化财政管理提升财政投入的实际效果。

2、地区经济压力与机遇并存

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总体要求,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明确,规划建设用地将实现负增长,更加着力于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这些因素将决定性地影响““十四五””期间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潜力。同时,公共设施、绿化广场和道路与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面积的扩大将促使财政支出上升。同时,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生产要素在更广阔市场中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上海市将在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显著发展。

3、区域经济与社会结构持续调整

“十四五”时期,我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增长动能调整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总体来讲,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影响,加上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显著负面冲击,我区财政收入增幅在短期内预计出现明显下降,后续收入规模还需视经济复苏情况和我区新增长点形成情况而定。同时,“保基本、保民生、保运转”构成刚性约束,重大项目落实、重点领域发展、重点地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区总体财力仍然较为紧张,财政收支仍将面临紧平衡的局面。产业方面,在新老产业交替的过程中,税源的结构性变动将进一步对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构成潜在影响。同时,为进一步支持我区四大重点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新兴产业,需发挥财政资金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土地出让方面,在中央“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和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同时考虑土地价格及土地政策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土地出让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十四五””后期,随着部分地块收储的完成,土地出让进程预计将有所提速,政府性基金收入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重大投资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中以(上海)创新园、桃浦智创城和真如城市副中心等方面的建设,既构成较大的支出规模,同时,重大建设项目逐步建成并有序投入运营后,潜在新增税源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区财政收入产生积极影响。人口因素方面,从我区人口结构和趋势分析,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外来人口流入数量相对平稳增长,这些因素将对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相关配套实施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强化民生投入的刚性。同时,随着““十四五””期间政府债务偿债高峰的到来,区财政的综合收支状况预计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面临的优势

1、产业结构有序调整,收入存在新的增长点。随着全区招商引资的强势推进,360华东大安全总部、京东智能制造及数字化供应链产业园、阿里数字农业供应链等龙头项目陆续落地。同时,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大平台强势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加速,新的税源增长点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逐渐形成。

2、土地出让收入潜力较大,有利于增加财力规模。在““十四五””期间,桃浦智创城待出让土地300平方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进行土地出让,有助于缓解我区财政在““十四五””期间的收支压力,为重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保障。

3、财政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财政管理提质增效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出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及公物仓管理、基建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及配套实施细则,为下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建立制度框架,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十四五””期间,随着各项制度的继续完善和贯彻执行,财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面临的挑战

1、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一方面,疫情的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期,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和各类惠企扶持政策的落实,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收入影响较大,同时,我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贡献度存在延迟效应,短期内促进收入增长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如考虑我区老龄化、人口导入等因素,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全区改革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均需要财政资金保障,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

2、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目前,债券还本可通过再融资债券予以偿还,债券付息只能通过预算资金予以安排。且根据财政部最新要求,鼓励各区自行偿还到期本金,再融资债券发行总体规模将小于到期还本金额。接下来,我区的政府债券还本付息压力将逐步增加,到2023年达到高峰。需研究举债的风险收益平衡点,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通过适度举债弥补财力不足。

3、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还需进一步研究。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总基调,财政收入增长受限,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成为必然趋势和促进收支平衡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预算和绩效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如何促进两种管理体系在政策和执行层面真正二合为一,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还需在实践中加快探索。

 

第三部分:““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助力提升普陀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财政管理改革攻坚,进一步优化全链条预算管理,全力支持“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建设,为实现我区““十四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综合财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公共性原则。明确财政的公共属性,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对公共服务供给关键领域的财政支持,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法治化原则。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财政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财政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巩固,财政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3、民生优先原则。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把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项”。同时,通过保障民生,进一步促进释放内需潜力。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普陀“转型蝶变”的发展主线,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区能级提升

转型是普陀未来深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和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抓住当下产业迭代升级的历史机遇,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以精准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1、支持重点产业培育壮大。积极参与完善和落实普陀“3+5+X”产业政策,打造“四轮驱动”的产业支撑格局,围绕我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重点培育产业,做好产业发展专项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安排,支持我区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以重点项目带动、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我区重点发展产业,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涵养优质税源,为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2、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研究优化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强财政贴息贴费政策的落实落细,加强与市担保中心的深度合作,争取市级平台加大对我区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积极为我区企业争取在贷款额度、担保费率等方面优惠。通过及时为成长中的中小微企业输入活血,支持企业培育和产业孵化。

3、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从短期看是需求,从长期看是资本积累。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使政府投资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具体投资方向上,着力于对普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领域,着力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的公共服务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品质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卫生建设等方面倾斜,全力保障区委区政府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乘数效应,通过有效投资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保障民生实事建设和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财政投入的导向,把百姓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最大收益者。越是财力吃紧的时候,越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财政支出要继续向民生保障类倾斜。同时,积极把民生需求点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激发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动我区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强区建设,办好普陀人民满意的大众教育。支持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科技高中实体化建设、华东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实验学校建设、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华东师大附属幼儿园在原异地重建等。

2、支持公共卫生发展。支持我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级。支持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包括西部区域性医疗中心新建、区中医医院迁址改造、利群医院科教中心新建,以及长风、真如、宜川、长寿、石泉、甘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改建等,同时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建、桃浦老年护理院新建等“十三五”时期延续项目。

3、支持养老服务发展。支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床位数,支持建成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能级。落实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落实各项救助保障政策。

4、支持改善居住环境。支持实施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300万平方米,支持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三年启动,六年完成”的总体目标,并推动在基础改造项目上叠加实施加装电梯、体育设施增设、整治绿化等惠民工程。支持建立健全旧住房整街区、成系统的修缮改造模式。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5、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轨交20号线新建工程、沪嘉高速抬升工程、金昌路S20外环线互通立交工程、云岭西跨苏州河通道等具有节点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桃浦镇智创城等重点规划发展的区域内项目建设进程。按规划推进道路、桥梁新建扩建工程,加强区域道路的畅通性。推进积水点改善及道路大修工程,提升路网设施水平,解决积水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规划的合理性,满足区域综合规划发展需要和百姓出行需求。

(三)对标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发挥财政在稳定经济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宽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

为对冲疫情影响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预计“十四五”期间,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将持续加力。作为基层的财政部门,要深入领会政策内涵,充分认识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产业链恢复、提振市场信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政策在基层财政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细、落准,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轻装上阵。中央一系列重大减税降费政策相继实施,短期内的财政减收效应已基本显现,“十四五”期间,要更加侧重于挖掘政策在中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同时,要与税务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密切关注各行业税收变化,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紧日子”下的保障措施

1、要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切实做到节用裕民。坚决守住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政府履职尽责的基层三保底线,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

2、要优化预算管理模式,探索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安排收支,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树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理念,根据财政收入严控支出增幅。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建立民生政策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机制,建设可持续的财政运行模式。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为落实减负政策、保障重点支出创造条件。

3、要优化直达资金使用机制,开展资金、政策、项目“直通车”管理,确保资金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推动财税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同时,强化资金动态监控,确保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最困难的地方、最急需的领域,直接助力企业纾困发展、保障基本民生。

(四)聚焦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攻坚财政管理改革深水区

1、打破预算安排的基数依赖

一是建立项目预算前评审机制。把项目前评审作为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实质性嵌入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推进项目管理向前端延伸,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并发挥行业专家、专业中介机构等社会技术力量,联合加强审核把关,从源头上控制部门预算,将评审报告作为安排预算的直接依据。同时,通过项目评审逐步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预算的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是建立财政项目库管理模式。把财政项目库作为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前提,促进预算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规范入库程序,全面充实项目信息,推进项目储备常态化,实现项目库滚动管理。通过项目库建设,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实际应用,提高项目预算的前瞻性和延续性,更合理地排布年度支出结构。

2、解决重投入轻效果的问题

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在预算安排环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挥绩效管理的纠偏和预警作用,减少资金闲置沉淀和损失浪费;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进行绩效评价,把结果用于追踪问效,有效应用于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

二是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加快构建以预决算公开为核心内容的财政公开新机制,不断拓展公开面、细化公开内容、提高公开时效、强化公开质量。既要做好区级政府预决算的公开,也要做好部门和单位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服务指导。把预决算信息公开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面镜子,以此审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升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财政管理效能。

3、补齐国有资产管理的短板

一是深化“公物仓”应用。在目前已有的房屋资产“公物仓”试点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公物仓”机制逐步延伸应用到其他国有资产。积极探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具体实现路径,抓住新增资产配置和年度预算编制结合这一关键环节,打破资产使用“喜新厌旧”“专用独用”的惯性思维,按照“先资产调剂、后支出安排”的管理思路,逐步实现对全区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共享共用。

二是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继续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加强对预算单位实际操作指导和代理机构监管,兼顾采购的规范性和高效性。有序推进政府采购意向公开,明确具体工作方案,加强对预算单位采购意向公开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采购绩效。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

加强各类财政数据的采集、联动和综合应用,充分发挥财政数据的作用,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来弥补传统财政管理和预算分析的短板。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财政预算、执行、监督全流程管理,支撑财政预算、国库管理业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目标。积极开展财政大数据应用,更高效地加工和分析财政信息,着力推动财政基础工作从以“流程为主线”向以“数据为核心”转变。同时,不断强化财政信息安全。通过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促进预算资金、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企业服务、绩效管理互通互容、统筹联动,为财政运行整体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财政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财政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对财政工作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各项工作能不能有效落实,关键在人。要建立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发挥教育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让人才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同时,积极推进各层次优秀人才交流。立足全面服务财政事业发展、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敢于担当、能力突出的优秀财政人才队伍,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建立规划落实的实施机制

牢固树立“以政领财”的大局意识,坚持“财”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财政工作的目标。要加强财政规划的动态衔接,将财政“十四五”规划与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任务、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的统领和前瞻作用。要注重财政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解落实,分类分项细化落实责任目标,实行挂图作战,确保规划扎实有序实施。要落实好财政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完成““十四五””各项财政改革与发展任务。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