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陀区通过苏州河整体开发整治,打通断点、贯通岸线、塑造高品质空间等工作,将21公里沿线打造成草长莺飞、水清岸绿,岸线步道和景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蜕变。
一、对标一流,完善半马苏河治理的“精度”
半马苏河岸线贯通开放后,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生活的好去处,加强岸线的开放管理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进一步细化设施管养准则。普陀区各行业部门按职能职责共同管护,下步计划在行业划分沿岸各类设施管养职责的基础上,探索在养护作业层面的一体化管养方案。
(二)进一步健全秩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普陀区制订的《普陀区苏州河岸线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细则开展工作,加强宣传、强化劝阻和联动处置限制性行为,持续细化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内涵挖掘。苏州河沿岸存有大量的红色资源、文化园区等,普陀区将充分挖掘、利用、活化,构建特色文旅系列活动,彰显普陀特色,使苏州河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二、以人为本,提高半马苏河治理的“温度”
城市建设不仅需要高度,更需要温度,面对沿岸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诉求,需要始终牢固树立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一)完善便捷可达的路域系统。全力推进百合桥、丹巴路驿站、法治驿站等重要沿岸设施建设和开放,实现两岸功能互补,将驿站、滨水步道、市政慢行空间、绿地公园等资源整合,形成滨水道路绿地三融合的路域交通。
(二)筑就精雕细琢的滨水空间。推进长寿路桥等跨苏州河桥下空间品质提升,构建全龄友好场景,对沿线步道、座椅、公厕等设施进行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完善驿站、码头、文旅资源等重要节点标识导引指示。
(三)丰富配套设施的服务功能。普陀区将继续打造“功能完备”沿河驿站群,目前已建成28座各具特色的驿站,为周边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民服务、协商议事和读书阅览等为民服务功能。
三、凝心聚力,扩大半马苏河治理的“广度”
苏州河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党建引领,更需要社会支持和群众参与。
(一)完善半马苏河党建引领治理格局。继续做深做实半马苏河区域化党建,打造党建引领半马苏河治理共同体,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共治能级。
(二)鼓励和引导各群体广泛参与。鼓励沿岸M50园区、E仓、景源、创享塔等园区更加开放,注重对沿岸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推动其在苏州河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持续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做好“苏河议事厅”品牌,打造“‘普’写微光聚力苏河”普陀志愿服务亮点,搭建人人可参与“半马苏河”水岸建设的高质量参政议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