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科技教育形成“一核、四翼、十联盟”的架构

2017年01月06日 来源: 上海普陀

“十三五”时期是普陀区建设“科技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起步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普陀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和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关键期。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普陀教育以“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在科技教育工作中聚焦“让科技教育惠泽每一个学子”,初步形成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课程体系、具有选择性的活动体系、从普及到提高的培养体系。2016年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初步形成了“一区”、“一旗”、“一院”、“一特”的亮丽品牌,即我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示范区”称号,这是全国首批获得此称号的三家单位之一,也是上海市的唯一一家单位;华东师大四附中等19所学校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称号;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少年科学院”;曹杨中学以“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成为全市第一家“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一、规划先行,机制创新

一是规划引领,明目标,定任务。根据《上海市公民科技素养行动计划》等文件纲领,明确科技教育“一核、四翼、十联盟”的架构:以“让科技教育惠泽每一个学子”为核心;以“构建创新机制、建设创新课程、打造创新项目、培养创新队伍”为“四翼”;以十个街道(镇)教育联合体为基地,建成“十个科技项目联盟”为“孵化器”,切实优化普陀科技教育工作体系。

二是形成了推进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四轮驱动”机制:即,以“行政科室政策配套推进、专业力量指导推进、青少年中心项目引领推进、学校活动开展推进”的(“四推进”)机制,以提升全区青少年科技素养。

三是实施了科技教育的“三进工程”:即,“院士进普陀、专家指导员进校园、辅导员进项目”。请中科院薛永棋等四位院士对话“小院士”,发挥榜样的力量;邀请专家、特级教师,走进校园专题讲座,针对师生实际问题答疑解惑;如头脑OM、信息技术、环保生物等每个项目在区、校两级层面都有科技辅导员指导、管理跟进。

二、课程多元,资源共享

一是课程研发规范化。以需求为导向,以调研为依据,制定创新实验室课程的研发制度,通过学校申报、项目委托、行政指定、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定向开发一批区域特色课程。全程关注立项、编制、审核、筛选、试点等重要环节,以保证课程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共建、共享,机制创设,不断改进、完善课程的建设。

二是课程构建序列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引入了“元智科学”课程、“STEM”课程等,自主开发了结构设计创新、灵巧机械手等课程。已经形成了以头脑OM、信息技术、环保生物、水科技等为重点的四大类15项科技项目课程群。

三是课程实施多元化。通过实体走班、网络走班,学生走班、老师送教、公益配送等多种形式,将39个市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对应的课程资源惠及了全区大部分学生。并采取选修课时、学分区内互认,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是课程输出最大化。通过“普陀大学堂”APP报名,运用创新学堂、科技行舟等方式送教进校,形成“爱心暑期课程——菜单式课程——STEAM课程”项目,被评为上海市师德建设“十佳”优秀项目。以合作共建方式,为西藏亚东地区的学校开设气象与生态教育远程培训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集训课程。三年来,多位藏族学生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特别奖。

三、借力发展,持续发展

一是借助外力促提升。我们与市科协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市青少年科学社普陀分社;与STEM云中心签约开展“STEM”课程培训;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与区科委、科协、环保局等委办局共同合作,拓展科技教育的外延、丰富科技教育的内涵。

二是锻造队伍持续发展。以每月一次的学校科技辅导员的例会,及时传递科技教育信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主题式培训,提升科技教师专业能力;举办辅导员论坛,促使成功经验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机制。通过持续培养,产生了全国气象教育骨干教师、头脑奥林匹克的国际裁判、环保部环境教育项目专家等一批教育能手。

三是联盟建设放大效应。以科普项目为抓手,集聚资源,学段衔接,组团发展来建立科技教育联盟。已成立桃浦地区的气象与气候教育联盟、长风地区影像创意教育联盟、宜川地区的智能科技教育联盟。尤其是桃浦联盟荣获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园示范气象站”称号,并出版了全国首套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教材。2017年将着力推进创立区域水科技、节纸创意和航天航空等教育联盟,努力形成“一联盟一特色”的区域科技教育工作新亮点。

我们将继续以“让科技教育惠泽每一个学子”的核心理念为指引,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技驱动普陀转型的实践中贡献普陀教育的一份力量!(本文为2016年普陀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推进情况报告,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