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课内外 践行社会中 架构“普陀大学堂”课外活动体系

2017年02月13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上海市普陀区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依托区情教育资源,积极建设“普陀大学堂”,使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以此促进区域资源的系统化,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以及课内外的有效融合,形成区域德育工作品牌。

  一、合理布局,规划资源配置

  我们以“建立社会学习大课堂”为理念,整合利用本区富有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红色热土”、“河湾文化”、“普陀现象”等资源进行集中建设。普陀大学堂又称为“五大学堂”,它包括:以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改革开放成就展示点为主的红色学堂;以苏州河两岸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及艺术走廊为主的河湾学堂;以区内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点、社区街道对口各敬老院等公益性基地为主的公益学堂;以本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为主的田园学堂和以区内科普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为主的创新学堂。

  目前,普陀区大学堂下已有的成熟的经过区级认证的基地60个,涉及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校外机构、社会福利等各类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区内10个街道镇,满足区域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

  二、顶层设计,建立目标内容体系

  普陀区“五大学堂”课外活动体系的建设,以“四个一”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一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基地);研发一批校外活动品牌系列;建设一支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一套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设置普陀“五大学堂”的教育内容,具体是红色学堂对应“国家意识”教育,河湾学堂对应“文化认同”教育,公益学堂对应“公民人格”教育,园学堂对应“生命教育”,创新学堂对应“创新教育”。

  三、有效整合,完善分级实施过程

  (一)与课程化建设相结合,注重区本化实施。即“五大学堂”的实施要进行课程化建设,规范课外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活动的管理实施,并进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我们将普陀区大学堂的建设与《伟人教育》、《红色热土》和等区本德育课程和创新共享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促进了普陀大学堂建设的深化。

  (二)与一校一品建设相结合,注重校本化实施。学校在组织实施“五大学堂”活动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品牌,让原有的品牌项目在“五大课堂”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增长点。

  (三)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注重激发生本化。即学校在组织“五大学堂”活动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创造,不断丰富普陀大学堂的内容。在参与河湾学堂实践活动的过程后,怒江中学学生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的保护母亲河的倡议,生动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自我成长。

  四、主动突破,建立学生课外实践指导支持系统

  (一)建立区域统筹推进的管理模式。即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五大学堂推进工作的领导保障;成立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课外活动场所的规划与管理;还通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会议、德育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确保五大学堂建设的工作推进。

  (二)探索学校和基地的互惠合作的机制。即建立学校和周边基地的共建制度,积极将基地教育活动方案、学生成果提供给基地,活化基地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基地设立学生志愿岗,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向高一级学校推优条件。

  (三)加强专兼职校外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派遣优秀教师到社区学校、街道社交办做兼职等,加强德育专业队伍和全体教师的建设。自2014年6月1日起,以“五色学堂追梦行”为主题的学生雏鹰假日小队在全区小学和初中全面实施,发挥党团对教师的作用。最后,注重校外活动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关工委联手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志愿服务。

  普陀区从构建社会大教育的角度,积极建设“普陀大学堂”,使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和完成“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促成“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