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普陀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

时间:2022-06-10 来源: 普陀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7年12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简称“苏四期”),提出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两消除、一贯通”的目标,即苏州河干流到2020年消除劣V类水体;支流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021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到2020年苏州河中心城区42千米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努力建设世界级的滨水区。

  苏州河普陀段岸线全长21千米,占中心城区岸线长度的50%,流经18个弯道,两岸大量的工业文化遗产、特色学院建筑群、历史底蕴桥梁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苏州河中心城区42千米岸线公共空间到2020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的要求,普陀区于2018年10月全面启动苏州河普陀段综合整治工程,对标黄浦江贯通典范,“一点一案”有序推进。经过两年的重点建设,普陀区拆除违建、打通围墙、辟通道路,最大程度还河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绿地大幅增加,岸线开发品质显著提升,至2000年底,区内21千米苏州河岸线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一、贯通提升情况

  2018年10月,普陀区启动苏州河贯通项目的前期研究,由区建管委牵头,协调区规划资源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绿化市容局、区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宜川路街道、长寿路街道、长风新村街道、长征镇等街道镇和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室(2020年更名为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苏河水岸办”),针对每个点位梳理沿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协调策略和口径,初步形成腾地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同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更名为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一江一河’办”)、市交通委(市路政局)、市水务局等市级单位对接,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等苏四期相关设计和研究单位对接,及时掌握市领导及各市级部门的贯通思路和工作要求,对苏州河贯通所涉及的滨河总体规划、沿线区域交通组织、桥梁架设、景观形态、驳岸设计、栈步道建设等逐一明确,融入区的实施方案。

  2019年3月,普陀区由区建管委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苏州河普陀段断点贯通计划任务书》,明确全线19个断点的贯通方案、腾地需求、改造内容,针对南北岸M50创意园、天安阳光岸线、长风1号绿地、木渎港等重要点位和重点工作制定详细实施方案。至2019年底,全区17个断点实现贯通。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养护品质,结合苏州河普陀段特点,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对标《普陀区城市管理导则》,针对防汛墙、步道、亲水平台、标识标牌、共享单车等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拟定《苏四期断点贯通开放区综合养护方案》,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精细化水平提升。

  2020年,普陀区进一步重点提升岸线景观品质,同时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摸索出新的模式,通过搭建三级协商平台(即区级部门平台、街道居委会平台、居民区平台),多元联动推进贯通提升工作。6月,半岛花园小区岸线段完成提升。7月,康泰公寓小区岸线段作为全市首个小区权属岸线段完成提升,贯通工程结合老旧小区修缮同步推进。8月,大华清水湾二、三期岸线沿岸景观完成提升。大华清水湾一期、中远两湾城2个“硬骨头”实现重要突破,年底前均启动施工。至2020年底,苏州河普陀段岸线19处断点均实现贯通,近10千米防汛墙完成“一改二”(一级防汛墙改为二级防汛墙),91.2%的苏州河水岸完成提升工程,滨水空间品质大幅提升。


图片1.png

  二、主要做法

  普陀区重点提升岸线景观品质,加强腹地渗透,推进滨水区域与沿线公园、绿地、园区联通,丰富两岸公共空间功能和内涵,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苏州河“生活秀带”。

  (一)多方联动推进贯通工程

  由于历史原因,综合整治前,河岸公共空间被沿线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等设立围墙、门等隔断,隔断岸线长6.05千米,涉及居民小区、中央企业、院校等权属单位,断点19处,占普陀区岸线总长度的28.8%,不利于系统发挥作用,也影响市民的贯通体验。

  涉及居民小区段岸线的贯通工程,需要小区居民“让”出岸线。启动初期,因一些市民担心贯通后小区安全问题而几度引起争议。为此,普陀区坚持居民的事情商量着办、企业的事情合作着办,将协商贯穿于贯通工程的全过程,通过搭建三级协商平台,突出多方联动,充分重视不同个体的需求,最终达到认同和共赢。一是区级部门平台,针对居民的顾虑,由区建管委牵头联合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多轮沟通,就居民关心的权属问题、贯通后物业管理范围以及小区安防措施提升等进行沟通和解答。二是街道居委会平台,针对居民担心的问题,属地街道和居委会积极发挥作用,通过例会制度,协调小区业主需要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平衡。三是居民区平台,通过红色议事厅,由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推进,向居民展示改造后的效果图,收集居民需求和意见。通过优化安全设计方案、加装电子围栏,打消居民对贯通后小区安全的顾虑。同时对小区沿河门禁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从小区直接进入沿河绿地之可能。半岛花园、苏堤春晓等14个小区,以及M50创意园、创享塔等数个园区分别从河岸一线退让,腾出南北岸公共空间。

  此外,结合苏州河沿岸丰富的工业文明记忆和普陀区特色文化,大力推进涉及院校、中央企业、商业地块等岸线贯通工作,上海印钞有限公司、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储运公司、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贸易学校、江南场创意园、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8家单位都对各自围墙进行不同程度的退让,对苏州河贯通工程给予极大支持,体现企业担当和社会责任。

  (二)多措并举提升滨河空间品质

  针对苏州河普陀段岸线长、涉及居民小区多的特点,普陀区在推进岸线贯通的同时,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河空间品质”:用“铺绿”手法,依托自然本底,构建亲水宜人的绿色岸线,集中增加绿地公园和开放公共空间。用“穿线”手法,推进综合慢行系统建设,设置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在全程贯通的同时,让市民享受一线滨水优先权。东段(安远路—曹杨路桥)以漫步道为主;中段(曹杨路桥—内环线)局部有腹地空间,除漫步道外,增设中线跑步道;西段(内环线—泾阳路)空间开阔,结合岸线公园建设,设置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用“缝合”手法,架设“百禧云桥”等跨河慢行桥梁,衔接两岸滨水空间。用“镶嵌”手法,结合沿线历史建筑,打造重要节点,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特色,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用“覆盖”手法,设置“苏河水岸驿站”,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设施,丰富岸线功能,提升滨水活力。用“流淌”手法,串联水上码头,重启水上游览观光,增加水上观光线,形成水路联动的商业综合业态。用“激活”手法,完善滨水街区功能规划,通过环境塑造,完善街区功能,提升滨水街区品质,激发街区活力。用“点亮”手法,集中打造全线滨水特色主题空间。

  至2020年底,苏州河普陀段岸线初步形成包括健身跑道、半岛花园段绿道、“百禧云桥”跨河慢行桥梁、长风大悦城、梦清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造币博物馆、创享塔、M50创意园等在内的活力空间示范区。 

  三、计划与展望

  在第一阶段贯通工程的基础上,普陀区将进一步推进苏州河滨水地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功能提升,全面落实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建设,推动苏州河沿岸从工业时代的“锈线”到绿草如茵的“绿线”,再向开放共享、缤纷活力的“彩线”转变,逐步构筑一个“自然、生态、人文”和谐统一、为所有人共享的苏州河。

  (一)绘好一张蓝图

  根据区域内21千米苏州河岸线特点,通过整体规划,即东段(安远路—曹杨路桥)“苏河之冠”,中段(曹杨路桥—内环线)“圣大清湾”和西段(内环线—西浜桥)“苏河金融岛,零碳中和城”三处段落的功能提升,结合城市更新、人文建设和生态修复,打造整体、和谐、有序的滨水空间,实现两岸联动、水岸联动的整体格局,打造活力动感的滨水产城融合带。

  (二)打造一顶皇冠

  重点打造“苏河之冠”区段,统筹协调苏州河两侧的公共岸线、市政道路、街坊社区、公共绿地等有效空间和潜在资源,利用河湾天然形成的五个半岛,高标准、高质量塑造五大滨水主题空间,由东至西分别为:长寿之冠、梦清之冠、财富之冠、文创之冠、梦幻之冠,将苏州河普陀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文化艺术的多彩岸线。

  (三)讲好一个故事

  结合“苏州河十八湾”及沿岸工业遗存,提升沿线历史建筑改造品质,为老建筑赋新赋能。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特色,提升服务功能。根据岸线周边地块特点,打造25座各具特色的“苏河轩”驿站,完善沿线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将驿站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展现普陀精神,讲好普陀故事。(区建管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