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关于印发《普陀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普陀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8日

  2016—2020年是普陀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为巩固扩大前一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把医改推向深入,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沪府〔2016〕45号)要求,结合普陀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普陀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和“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总体目标,把推进“健康普陀”建设贯穿到深化医改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总体原则,坚持“立秩序、转方式、建机制、促联动”,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力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市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落实政府责任。坚持“公共公益、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强化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评价等方面的管理责任。

  2、坚持整体联动,统筹协调推进。加强三医联动、内外联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价格、财政、人事等改革,实现各项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坚持重点突破,创新体制机制。聚焦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加强配套改革支撑,确保医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4、坚持立足区情,积极稳妥推进。从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医改道路。坚持试点先行,不断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改革经验,逐步实现由点及面的突破。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深化本区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基本医保制度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更加规范,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发展方式从以外延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发展为主,健康服务策略从以治疗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药卫生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患者负担不增逐减,医务人员收入不减逐增,卫生总费用合理有限增加,财政投入合理有效增加,人民群众就医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在上海市各区县中达到中上水平,居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费用负担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改善,家庭医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区家庭,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20%左右,有效缓解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三、重点改革任务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成立普陀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履行政府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集中抓好规划、投入、监管、评价等宏观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对区属医疗机构实施战略规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建设、审计监督等,促进医院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医院集中抓好服务、质量、绩效、分配、学科建设等微观管理。管委会成立评价委员会,负责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作为管委会的决策依据。

  2、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产出评价体系

  依靠卫生信息化支撑,依据卫生经济学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管理原理,运用大数据,分析病种与效率、技术、费用的相关关系,评价公立医院服务效率、工作负荷、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和患者结构的合理性,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医院建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和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对科室和医务人员相关的效率、技术、费用、成本等进行评价。定期开展服务评价体系分析,反映服务能力、临床专科实力、资源消耗、服务效率和医院管理等情况, 年度评价结果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院长绩效考核、工资总额核定等,逐步与政府投入、岗位设置、医保支付等挂钩。医院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加强内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成本控制、学科建设、职称晋升、岗位竞聘等。

  3、实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根据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运营目标和资源状况,以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运用系统方法建立整体运营、管理、财务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核算、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充分体现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发展有活力的公益性目标。区卫生计生委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公立医疗机构预算的审批机构,负责下达政府指令性任务计划、预算编制原则及依据,并对普陀区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范围和内容、编制和审批、执行和调整、控制和分析、考核评价进行规范,并对预算单位预算质量、执行过程、调整过程、预决算对比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公立医院综合评价、政府投入和院长绩效考核的依据。

  4、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

  以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为目标,突出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职工满意等指标,建立健全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和院长绩效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院长年度绩效奖惩、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分配、预算执行、经费管理、人才引进等独立运作管理自主权。建立完善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实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执行,落实院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强化民主管理。

  5、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采取综合措施,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按照本市相关规定,分批降低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联动举措,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6、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以“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基本标准、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为目标,确定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科学核定基本项目标化工作量。以家庭医生作为最小单元,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基于全面预算的政府补偿机制,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激发内部活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体,以市场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支持平台。实施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完善医养结合服务圈规划,推进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和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7、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按照“覆盖广、签约实、服务好”的原则,优先满足本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慢性病居民、失能失智老人、残疾人等目标人群及家庭的签约需求,推进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根据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和疾病恢复期人群分层分类需求,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性、防治融合、全程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家庭医生目标责任契约关系,明确家庭医生目标责任,保障经费拨付和资源投入,探索家庭医生“管费用”,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卫生资源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

  8、加大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

  建立二、三级医院与家庭医生转诊对接机制,引导市民首诊在社区,全面实施“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有序的分级诊疗。预留一定数量专家号,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依托普陀区东、西部医联体,做实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形成医疗联合体内部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实现基层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双提升”。积极推进区域影像、临床检验、心电等诊断中心工作开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同质化服务医疗体系。促进人才柔性流动,落实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工作制度,鼓励二、三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开展多点执业,加强对家庭医生的临床指导,提升家庭医生的综合能力。

  9、加强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

  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组织实施普陀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意见(2016-2020年)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夯实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发挥区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工作支撑作用,通过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流程和方式,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综合利用和评估。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护理康复、养老服务、临终关怀等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在分级诊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居民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10、推动落实区域卫生规划

  推动落实《普陀区区域卫生规划(2014-2020年)》,确保项目的有序落地。聚焦桃浦、真如和万里地区,加快配置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康复和中医等紧缺资源,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统筹设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紧缺和高端医疗领域,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新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泉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桃浦老年护理院和普陀区康复医院;异地扩建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区中医医院;在桃浦科技智慧城积极引进优质医疗机构;增设万里120急救站点;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增加到59个。

  11、加强社会资本办医市场的引导和监管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和老年医疗护理、康复、精神卫生、儿科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监管,严格执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办法。依托市卫生计生委医疗服务信息网等平台,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让更多市民了解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资质、诊疗范围、业务情况,加强社会监督。

  (四)加强三医联动

  12、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进一步贯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外来从业人员保险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均等化。支持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各类医疗、健康保险产品,进一步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进一步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和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的覆盖面。适当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额度和签约居民在“1+1+1”签约医疗机构就诊的医保支付水平,促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探索研究医保梯度支付办法,建立合理有效的医保费用约束机制。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梯度化的政策支撑。

  13、强化医保监管作用,促进医疗行为规范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工作机制,针对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突出问题,共同加强监管,形成管理合力。健全执业医师、药师约谈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针对“门诊限量配药”、“假出院”等问题,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二三级医院强化门诊复诊率、重复住院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监管考核,促进“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住院”。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自费医药费用管理,自费医药费用全部计入医疗机构财务账目,明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自费比例管理目标,逐步降低参保人员个人自费比例。

  14、深化药品流通领域改革

  建立药品分类采购模式,优化药品供应链管理,减少流通环节,合理降低药品采购成本。稳步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加强医院带量采购中标药品的使用监管,督促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带量采购中标药品。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集团采购试点工作,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实现量价挂钩,应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物流技术,整合医院药品内外部物流,切实降低采购供应总成本。

  15、加强医药采购和临床用药监管

  依托医药采购“阳光平台”,加强对本区内药品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全过程的监管,逐步将中药饮片和医用耗材纳入阳光平台采购范围。建立健全临床用药监管机制,依托区域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加强对临床用药监管,重点开展对抗菌药物、辅助用药的专项监管。将严重违规处方、收受药品器械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与医师定期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加大医生执业行为惩戒力度。

  (五)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6、加强居民健康管理

  促进医防联动、医防融合,建设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协同落实“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有效支撑居民自主健康管理。建设同心家园——“健康小屋”,实现医专结合、医护结合、医防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养结合和医患融合。参与上海“健康云”平台建设,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干预和治疗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重点疾病的自动识别、筛选推送、有序分诊。开展肿瘤早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糖尿病筛查项目,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妇幼医疗保健普陀模式。深化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和健康场所建设,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17、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

  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有效、分工协同的公共卫生与医疗应急保障的联动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沟通,依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和风险评估工作,切实做好重点疾病和关键环节的联防联控。加强疾病防控和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强化日常管理和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快速出动、自我保障和现场有效开展救援的能力。依托120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有效衔接,加强信息交互和业务协同,提高急救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深入社区开展医疗自救培训,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18、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

  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推进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优化传染病综合监测,完善疫情风险研判预警工具。强化重大、突发疫情应对技术储备,针对新发、输入性传染病,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升传染病疫情应急应对的响应速度和检测能力。密切多部门和跨区域合作,加强联防联控。落实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强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预防保健科规范化建设。

  四、配套改革任务

  (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19、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落实各项卫生投入政策,统筹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职责明确、分级负担、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国家规定的公立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离退休人员、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等6个专项投入。进一步开放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

  20、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按照“部门预算、核定收支、财政补助、统筹安排、加强监管”的原则,稳步推进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在全面实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所有收支活动结合财务核算系统、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统一管理;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以信息化为支撑,将公立医院财政基本支出补助同工作量、医疗服务产出评价体系挂钩。加强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完善设备购置、学科人才建设等重点项目支出标准,保障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根据分类指导原则,进一步对中医、精神病、妇幼保健和康复医疗等给予投入倾斜政策。

  21、规范社区服务中心收支运行管理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原则,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运行管理机制。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下达的12大类141项公共卫生服务为基础,引入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和市、区年度部署的重点项目、实事项目,根据区级财力水平,建立与基本项目、标化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相匹配的财政补偿方式,合理确定并统一标化工作量补偿单价。区财政补偿按季分月足额拨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区卫生计生委与区财政局共同强化追踪监管,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加以调整,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力。制定并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审核流程,实行网上审核,收支结余按规定处理。

  22、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标准,引导资源向公共卫生服务倾斜。由区卫生计生委统筹安排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按照相关规定落实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完善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和加强中央、市级、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2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和公立医疗机构定位的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与行业特点的人员岗位管理,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公立医疗机构以工作负荷和病种组合指数为主要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基本服务项目与标化工作量为基础,合理核定医务人员岗位数。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资源配置与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按岗核定、按岗聘用、以岗定薪的管理制度,真正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按照分类设置、突出重点、合理配置和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设定各单位内部专业技术岗位机构比例控制标准。

  24、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行业分类调控绩效工资政策,构建以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为核心的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合理增长机制,区卫生计生委在本系统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各卫生事业单位考核结果,确定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按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紧缺学科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公立医疗机构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根据责任目标绩效薪酬制度,按照单位担负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区卫生计生委制定考核与分配办法,合理确定收入水平。

  25、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机制

  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医院管理、社会满意等维度的公立医疗机构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额度分配、院长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建立以工作量、医疗质量为主要依据,综合技术含量、风险程度、患者满意度、医疗成本节约率等因素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

  (三)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26、推进学科建设

  完善医学学科布局,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特色优势显著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推动临床专科和亚专科建设,建立“学科—专科—专病—技术”的整体临床发展模式。各级重点专科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辐射和示范效应,支持和协助下级医疗机构相同专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本专科的综合诊治能力。着力提升临床重点专科的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明确重点诊疗病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开展适宜技术。加强对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管理,通过病种分析等方法强化对重点专科的考核。实施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计划,加强老年、全科、护理、康复、病理、检验、麻醉、营养、临床药学等薄弱学科和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27、完善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体系

  建设区卫生计生系统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为干部培养、人才开发提供全面、详实的决策依据。完善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规范人才引进流程,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才引进、跟踪、培养、评价的全过程管理。依托普陀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实施办法等人才措施,加大紧缺急需医疗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展第二轮315人才培养计划,对重点、领先、紧缺专科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对第一轮培养计划进行总结评估;开展“科教双优工程”评比项目,培养一批教学优秀导师、科研优秀人才。开展全科专病培养项目,努力提升全科医生专病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开展全科医生“三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全面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加大外向型培训力度,实施外教国内培训项目,深化人才协作共育机制。

  28、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关注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努力让医务人员有阳光的收入预期、合理的劳动强度、舒心的工作环境、体面的社会地位和明朗的职业前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医药卫生人才激励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实施各类卫生人才培养计划,为优秀人才不断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险,进一步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治理“医闹”行为,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和典型引领,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增进医患沟通,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9、深化卫生信息共享,实现智慧管理。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及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拓展互联互通范围。构建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形成对区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药品保障等数据资产的有序管理;建立全行业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深化“以数据驱动管理”的管理模式,支撑政府职能转型,形成数据驱动的政府行业监管、绩效评价、投入补偿、人事薪酬等管理决策新模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公开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收费标准、医疗费用、绩效考核等信息。建立医疗机构综合管理平台,支撑医疗机构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支撑全面预算、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分配等功能落实,实现院内人、财、物等全要素、全周期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30、坚持便民惠民,推进“互联网+”智慧服务

  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打通多渠道(含网站、APP、公众号、服务窗等形式)惠民服务入口,整合各类医疗服务相关的线上与线下资源,向居民提供健康评估、健康监护、健康宣教、在线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为居民提供预约、查询、支付等线上服务,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对原普陀区医改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加强,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发改委和卫生计生工作的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及各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负责综合本区深化医改工作的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解,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深化医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加强督查推进

  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高效协同推进。加大督查推进力度,健全督导考评制度,强化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考核评价。对一些重点问题,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承担各级专项试点工作的街道、镇和医疗机构,要为全区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区深化医改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医改开展成效监测评估,及时通报情况并落实问责机制。

  (三)强化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周密制订宣传方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作用,积极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各方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深化医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按照上海市综合医改试点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为推进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验证码

全部评论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