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区““十四五””空间发展战略

2021年06月29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批复后,上海市又召开了第七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顺应国家和上海的发展形势,普陀的空间发展战略方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强化空间结构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国家战略,融入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伟大进程,在“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三大市级目标战略指引下,以区域视角、创新视角、苏河视角,深化延续 “一轴两翼”功能布局,进一步契合市域总体空间结构、突出发展重点、强化轨道交通引导,积极提升地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文化之弓、智慧之箭、未来之心”的空间结构,塑造苏州河生态文化休闲带,构建智慧创新综合发展走廊,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承载区,成为上海主城区发展的未来之心。

image.png

1. 未来之心: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承载区

依托真如城市副中心,发挥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强桃浦、真如地区中心建设,主动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对内对外的开放联动,突出沪宁廊道门户优势,强化真如地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承载区、城市副中心的职能与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上海中心城西北门户与副中心驱动下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与商贸中心。

加强真如主城副中心建设。真如地区作为普陀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推进规划实施,加快形成功能复合、文化多元、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以点带面推动普陀区转型发展。强化真如副中心的功能集聚与升级,提升整体服务能级,着力引进总部经济、研发服务企业,导入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国际教育等功能,传承历史文脉,增加公园绿地和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加强轨道交通支撑,打造具有独特优势与特色的商务商业集聚区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凸显面向长三角的全球城市科创、商贸门户形象。

释放西站作为城市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引入轨道交通市域线,增强西站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通,承担主城区、城镇圈与长三角区域的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功能。推进用地集约、功能业态复合的上盖开发,构建地面、地下、空间相互贯通的立体交通枢纽,集沪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1、15号线、出租车、社会停车、长途客运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成为上海构筑长三角“一小时”大都市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大真如城市副中心对内对外的联动与辐射作用,突显上海作为长三角的区域核心地位。

2. 智慧之箭:智慧创新综合发展走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是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重要发力点。

普陀区作为转型引领的智能创意城区,基于市域总体空间结构,以11号线为依托串联西北方向的重要功能区,从武宁路苏州河交点为起点,从东南往西北方向依次为创意活动区、西宫文化区、武宁科技园、真如副中心、上海西站枢纽、智慧研发拓展区、桃浦智创城、智慧商贸物流区,形成普陀区空间结构的“智慧之箭”,引领普陀未来发展重点地区。

TOD模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以11号线为支撑,强化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模式,以线带面联动全区转型发展。围绕西站枢纽及轨交站点提升公共活动功能,加强轨交沿线新建和更新项目的控制和引导,强调土地集约与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可持续性的功能业态复合。完善综合交通系统,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强道路连通,重点完善地区道路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强化区区道路对接、结合城市更新增加支路网密度,塑造人性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策源地作用。通过“优势转化”,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加强政府、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的联系合作,着力在工作机制、资产、空间等方面形成紧密纽带,通过产学研平台和利益共享,形成环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溢出效应释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中以(上海)创新园和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大战略平台,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强化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三大产业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才兴区”行动,通过要素市场、总部经济,促进全球资金、技术、信息等加速集聚,提高高端要素集聚浓度,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聚集新高地。

3. 文化之弓:苏州河生态文化休闲带

市委书记李强同志指出,“一江一河”要成为上海城市的“项链”、发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宝地,其沿岸则要成为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平的标杆区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著名地标。

把握“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规划建设的机遇,打造苏州河多元功能复合化的活力空间、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空间、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空间,提高苏州河沿线在全区的战略地位,建设成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沿苏州河从东向西,依次为长寿文化商业休闲区、环华师大教育文化区、长风创意金融集聚区、中环中小企业总部,形成普陀区空间结构的“苏河之弓”。

加快苏州河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建设。基本完成苏州河滨水绿地整体贯通与建设,重点在天际轮廓、滨水界面、步行体系、公共空间、文化建筑、服务设施等方面加强。加强苏州河两岸的连通,推进桥梁建设。通过环苏河滨水绿地公共开放空间,串联长风生态商务区、长风公园、高校资源、环球港、长寿商业商务区、中山北商贸区、创意文化园区,优化滨河公共界面,构建一条商务研发与智能制造功能集聚、生态景观优美的城市亮丽风景线。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苏河之弓”为载体,依托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的整体设计和贯通连续,通过蓝绿网络、慢行网络向腹地辐射,促进苏州河沿线地区的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发展苏州河生态文化休闲带,以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科创研发功能为主,提升长寿文化商业休闲区、环华师大教育文化区、长风创意金融集聚区、中环商贸区产业能级,促进金融资本和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发展,推动苏州河沿线形成一系列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商务活动密集的亮点区域,建设未来文化与商务融合发展的地标性区域。

二、聚焦重点区域

1. 提升目标战略

上海西站是承担市中心与长三角的重要客运枢纽组成部分,也是普陀区的天然几何中心,连接真如、桃浦两大重点地区,具有以点带面的连带功能与枢纽功能。

强化市域枢纽能级。释放上海西站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通过保留铁路上西站、上海西站长途客运站,引入市域功能,增强西站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通,推动桃浦与真如交通一体化。

推动地区协同创新。统筹考虑西站与及真如、桃浦周边地区的目标定位与功能布局,成为实现区域目标战略、引领区域整体发展的创新平台,打造加强沪宁廊道门户地位、联动真如与桃浦地区的长三角之心。

2. 加快规划实施

1) 真如副中心

真如副中心是上海2035总规确定的城市副中心之一,是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承载区,承担上海西北地区的中心职能,也是普陀区的科创门户。加快完成地区建设是真如主城副中心的首要发展任务,围绕建设“综合公共活动中心、特色文化体验新高地、生态和谐宜居新地标与创新升级新平台”四大分项目标行动,加快副中心核心区的规划实施,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星,引领全区“弯道超车”。

打造综合公共中心。结合未来真如地区商务、贸易、综合枢纽职能,注重综合开发对城市形象、品质和活力的提高,重点提升高品质生活性服务、综合公共活动等功能,加强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国际教育等功能的导入。

塑造地方特色文化。依托真如古镇古寺、特色美食等地区历史文脉的城市遗产利用,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塑铜川路美食文化,积极寻求新的文化体验,对接迪士尼旅游度假功能。

保障生态空间品质。考虑真如高压电力走廊因近期入地难度较大,近期保留现状高压电力走廊,与桃浦河流域共同进行生态空间建设,着力改善区域面貌和环境品质,注入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建立科创门户平台。依托武宁路创新发展轴与“智慧之箭”,南侧加强与武宁科创中心的联系,北侧打通真如副中心与桃浦智创城之间的交通瓶颈形成区域联动。

2) 桃浦地区中心

坚持“产城深度融合、绿色低碳生态发展、人性化城市设计”的规划理念,牢牢把握自身优势,以更大力度更快节奏更好方法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上海工业转型发展示范标杆、普陀的核心活力城区。

提升综合软实力。近期以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等为重点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区域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完成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治理,至2025年,全面完成桃浦智创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工业用地减量。以华谊集团603地块、英雄天地为示范项目,围绕智能科技、健康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产业,就地转型升级一批传统工业企业、腾笼换鸟吸引一批新兴优质企业,同时引导桃浦地区由产业主导走向科技创新及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功能混合发展。加快弥补长期以来桃浦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的“短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一批与未来高端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

3. 推动整体转型

1) 真北地区中心

真北地区是以中环线为中轴、紧邻苏州河东段、涉及中环商贸区、北新泾地区、新曹杨地区三个重点板块的西南腹地,应当加强真北地区中心建设,服务能级达到40万-50万人,推动楼宇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建设品质,重点集聚商务、商业、贸易功能,加强对普陀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下,依托现有商贸产业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真北地区的后发潜能和生态本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与规划配置,构建生态服务、科创办公、城市居住为三大主导功能的滨水型地区中心、互联网+新型科技为主导产业的新技术企业商务集聚地、以及公共活动和公共空间互动的活力舞台,实现滨水区域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优化整体用地布局。通过调整原有控规工业用地占比过高、与地区功能定位不符的情况,强化沿中环路轴线的两侧核心功能,大力推进工业用地清退或转型,放大中环商务区集聚效应,形成“中环智慧商务带”。改善原控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零星现象,提升城区整体品质,满足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布局要求,新增高等级文化设施、教育科研设施、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并着重加强苏州河沿线的公共活动配套设施。

融入区域生态网络。通过调整地区生态结构与延伸苏州河滨水空间来调整总体结构,对接长风商务区、长征镇“三横三纵”的整体绿化生态网络,以西虬江-朝阳河、真光路绿轴-云岭东路绿轴为骨架形成“十字”景观轴线。结合“十字”轴线增加集中绿地,搭建公共活动和公共空间互动的活力舞台,构建滨水型地区中心。

2) 北新泾地区

北新泾地区具有地理区位佳、转型发展空间大、创新企业数目多的特征,是普陀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担全球城市科技研发功能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陀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平台集聚区。在“一江一河”建设规划的要求下,以融合滨水公共空间和城市功能激活整体地区转型发展,打造以智能科技为主导产业,融公共活动、文体艺术、生态休闲于一体彰显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品质的创新活力中心。

营造活力苏河特色。按照“以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加大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效益,优化原有均质化绿地,增加滨水开放空间的亲水性与趣味性,丰富公共空间的餐饮和文化功能,促进地区活力快速提升,成为全市的活力活动承载区。

聚焦智能科技领域。依托已有四新经济经济创新基地与功能性平台,通过城市更新建设适度增加商业商办用地,以面向创意创新的活力办公功能为主导,丰富北新泾智能科技内涵,重点培育和机器人相关的智能传感设备和智能应用产业。

打造滨水繁荣城区。通过功能适度复合、改善生态系统、配置公益性设施、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等整体,推动北新泾地区整体转型,凸显创新功能特色,并带动真北地区中心共同发展,打造滨河生活和创新工作的示范区。

3) 新曹杨地区

新曹杨地区是真北地区中心与长风商务区的连接地带,受长风商务区辐射效应,是其北部外延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域。依托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新曹杨高新技术园区、中环商圈等已有良好产业基础,新曹杨地区应当主动响应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要求,紧紧把握“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发展机遇,打造以“互联网+”为主导功能,以“中环云集”为品牌定位,聚焦“创新引领、创意升华、双创融合”的新型科技商务社区。

联动南部协同发展。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文化创意、时尚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完善“金中环”商贸区的功能与业态,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与真北地区中心、长风商务区共同建设上海科技金融产业园

提升地区自身内涵。以“互联网+”相关的商务办公和科技研发为主要功能,以文化创意、商贸服务和高品质租赁住宅为辅助功能,通过优化整体用地布局,着力建设符合地区产业定位的服务配套、空间环境和全方位的支撑体系,提供一定的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教育设施,服务于新曹杨地区和周边社区。

4) 桃浦东拓地区

按照“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的总体目标,紧跟桃浦智创城核心区建设步伐。强化与桃浦地区中心在功能、结构、产业上的延伸、衔接与联动发展,匹配用地布局、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与空间品质,推进桃浦地区整体转型,成为体现上海“生态之城”、“创新之城”的重要载体,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示范地区,建设以生态绿地、创新产业和宜居社区为核心功能,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学研产联动发展、生活配套多元便利的开放共享社区。

修复地区生态网络。依托核心区连续的绿地系统网络,布局多样化绿地空间类型,加密生态网络、增加生态节点,系统地提升拓展区生态效益和环境品质。

优化交通支撑体系。通过沪嘉高速抬升、铁路南何支线高架或地下等立体化方法分离外部交通阻隔。重点增加道路密度与南北向道路贯通,桃浦西路、祁安路、祁顺路、真大路南北衔接。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和交通换乘,带动地区TOD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智能交通与轨道交通、智能建筑与城市运营、极地研究等优势学科,打造环同济科创圈,整体提升桃浦智创城的产业能级,打造上海市科创西门户、创新之城重要集聚区。

4. 促进系统优化

1) 苏州河沿线地区

分段优化沿岸功能。内环以东段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密集,以M50创意园、梦清园、中国造币厂、江南药水厂等为代表,结合各类城市文化遗产设置文化探访路线,并强调布局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与市民生活的联动,打造以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主的人文苏河。长风商务区段应当推进沿岸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的整体建设,在对全流域进行水体治理的基础上,加快串联长风公园与长风西片区沿岸绿地,提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滨河地区的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成为普陀区的生态苏河。北新泾段主要依托北新泾地区中心为重要景观节点,植入滨水文体核心,补强西部地区公园绿地的短板,打造以公共活动、文体艺术、生态休闲为主的风貌苏河。

构建多样滨水空间。内环以东段是以居住、文创功能为主,注重公共空间与景观系统的特色化打造,创造活力林荫道、小型广场、滨水绿带、屋顶绿化等多种公共空间形式,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界面应富有活力,同时加强公共空间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创造丰富的活动场所。考虑长风商务区段滨河绿地过宽,适度提高滨水建筑与空间的互动性,丰富滨江户外活动体验,组织策划文化节庆活动。北新泾段应植入大型文化建筑与文化活动,强化苏河两岸呼应,点亮普陀城市滨水名片,引领苏州河地区竞争。

塑造丰富层次的天际线。内环以东段具有“河窄、湾紧、楼密、路近”特色,保护河口段经典历史建筑群及其天机轮廓线,规划加强沿岸建筑高度与天际线管控,重点优化历史建筑密集、河湾半岛等特殊区域的景观形象。长风商务区段可通过优化待开发地块的高度整体设计与管控,根据初具雏形的天际轮廓基础,对高度有影响的区域开展局部地块控详调整,加强对新建高层建筑位置、高度、形态设计控制引导。北新泾段加强建筑高度的整体设计,划定主要视点、视线的控制范围,形成区段特色鲜明的天际轮廓线序列。

贯通完善步行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公共空间贯通方式和标准,公共活动较密集的核心功能段可采用跑步道、漫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方式进行建设。其他区段可采用腹地绕行、跑步道漫步道“两道”贯通、市政道路慢行贯通等方式。

丰富沿岸建筑风貌。对仓储、工厂、码头等大体量空间肌理,如中国造币厂、上海啤酒厂遗址和上海印钞厂等,建议延续历史空间肌理特色,控制引导新建建筑符合地区特征。对现代建筑成片特色空间肌理,如长风商务区、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通过高度和体量的控制形成舒适的街巷高宽比,提升步行活动的可达性和舒适性。

2) 外环绿带

外环绿带是承担全市生态安全、锚固生态格局的骨干绿道,普陀区应当强化外环绿带向内的渗透,立足大型外环郊野空间的生态保护功能和居民游憩活动的康体休闲功能,通过人文和自然的生态嫁接,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普陀外环休闲绿带。

保留原生自然风貌。结合现状原生湖泊、湿地等水系进行驳岸微地貌处理,对生态进行自然倡导普及。

注重功能复合均衡。强调“环、楔、廊、园、林”绿化感受度,保障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复合,建设规模品质俱佳、季相色彩绚丽、数目层次丰富、结构类型多样的“四化”项目。

发挥绿化多种效益。注重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打造外环郊野公园,以享受升天和体验郊野为目标提供复合多样的游览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科普教育、健康生活的需求。

5. 落实局部更新

以万里、甘泉、宜川、曹杨、石泉、长风、长寿、真如、长征为主要居住板块,通过局部式、针灸式的城市更新手段,提出“共建城市家园,共创品质生活”的总体目标。

持续改善老旧住区。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重点推进内环以内、苏州河沿线等地区的旧区改造。初步筛选36处老旧小区,用地总量为274.5公顷,进行住房质量升级、内部环境品质提升、公共通道完善等挖潜升级,从而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质量。

完善公共中心体系。在北新泾地区、新曹杨地区增加地区级公共设施,支撑真北地区中心和苏州河文化风貌带。积极引入高等级设施,形成一批具有品质内涵、凝聚地方特色的地区服务设施,提升普陀设施能级与影响力。

构建15分钟生活圈。重点加强养老、医疗、幼托、文化、健身等设施的规模与布局,通过对现状设施改建扩容、新增社区级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级设施的网络化布局。

补足公园绿地短板。通过城市微更新植入公共绿地、贯通水系两侧6米绿地、甄别对外开放的附属绿地及大型广场等方法,保证每个社区生活圈的400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社区级以下的公共空间设置应注重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形成形式灵活、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

打造慢行友好环境。结合槎浦、桃浦祁连山路以东、北新泾以及新曹杨地区城市更新,加密重点地区支路系统,面向慢行交通开放25条公共通道,优化街区尺度,提升全路网密度。

注重历史脉络保护。依托以曹杨为首的工人新村历史资源,在满足人民美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挖潜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建筑风貌。

6. 加强规划研究

对于战略预留用地或对现状发展制约较大的设施,如新杨工业区、未来岛地区、真如车辆段、江桥垃圾焚烧厂等,应当加强进一步的规划研究。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