竣工!真如新地标惊艳亮相 2024-06-05 08:58 来源: 上海普陀

这两天,上海街头最高气温一度直冲31℃,而海纳工程院室内却凉爽如刚从井水里取出来的西瓜,清澈甘冽中透着丝丝天然凉气。这份清凉不是来自空调,而是得益于该项目采用的“数字低碳”创新方案。

0605_075808_751.jpg

海纳工程院外观

近日,海纳工程院新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位于铜川路月牙泉路(规划),与即将于今年9月开园的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普陀园区仅一街之隔。

海纳工程院用地面积4005平方米,地上5层、地下1层,外观似“月”又像“船”。建成后,一、二层将作为展示空间,其余空间将作为王坚院士团队等科研机构、科创团队的办公场所,以及“海纳夜话”等活动的重要承载地。

真如副中心副总工程师、工程部经理杨宏介绍:“地块正好处于两条河道的交汇处,虽然整体建筑看起来像是一艘远洋的船,但从鸟瞰的角度来看,工程院像一轮弯月,和旁边的托儿所正好形成日月同辉的布局。”

0605_075840_995.jpg

海纳工程院鸟瞰图

作为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思想策源地,同时也是普陀区“中华武数”科创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纳工程院在建设过程中也处处闪耀着“科研创新”的魅力。

项目创新采用“光储直柔”系统,以数字化创新赋能楼宇净零碳。“能满足建筑四季能源需求,除空调用电外都能自给自足,”杨宏介绍称,“我们是上海第一批认证金级碳中和的,项目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科研研究、探索系统功能如何实现的过程。”作为绿色三星建筑,海纳工程院优越的节能保温隔热性能,还能将年碳排放降低54.5吨,真正实现低碳排放下的“冬暖夏凉”。

在普通市民看来,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展现出来的开放、共享的理念,“有一种向公众邀请、招手的感觉。”作为一个科研重地,海纳工程院不设围栏、不筑门墙,建筑周边地面直接与人行道路接平。其北侧在建的海纳数字公园内还设有驿站咖吧,而这片开放绿地预计于今年8月面向市民开放。

这份开放、共享也与海纳小镇的气质不谋而合。“我们欢迎更多的科研团队广泛参与进来,互相碰撞交流、摩擦思维火花,共同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数字化转型思想策源地。”海纳推进办副主任周崔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