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资改革 激发企业活力——对话区国资委主任肖立

2015-10-23 来源: 新普陀报

今年是普陀区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目前已梳理出《关于普陀区国资国企改革重组中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等8个已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陀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8个较成熟的政策、《普陀区国资委关于出资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的试行办法》等5个正在酝酿的制度。作为普陀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区国资委将在普陀国资国企转型发展新征途上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在普陀区全力推进“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建设中,区国资委将如何找到定位,作出应有贡献?为此,记者专访了区国资委主任肖立。

问:普陀区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将会在制度创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上做出哪些积极的尝试?

答:区国资委将在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探索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助力企业转型。

一是推动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薪酬考核机制。各企业集团根据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创新转型中长期专项规划,区国资委因企制宜,实施“一企一策”,结合企业规划制定可衡量的考核指标,加大企业创新转型考核权重,明确企业阶段性目标,创新监管模式;深化科研创新投入视同于利润考核制度,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将科技企业招商引资列入考核指标,鼓励企业提高招商引资能级,优先引进科技创新类企业。

二是加大国资收益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在国资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专项资金,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奖励,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完善激励制度,适当提高对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绩效奖励,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是完善企业创新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整体引进科技研发、金融投资等方面的项目化专业团队,全面实行契约化管理,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更好的人才分类标准,企业根据分类情况完善企业内部培训和岗位教育,培育企业创新人才。

问:在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围绕“两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区国资委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实际和国资国企改革的形势要求,相应地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调整和深化。

一是重点把区科投公司打造成为区域科创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科技产业园投资运营方面,鼓励区科投公司整合区域内科创资源,提升和优化现有存量,积极培育和拓展增量,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在产业引导基金投资运营方面,全力支持区科投公司成为区域科技产业引导基金的重要运作主体,带动区域科技产业发展;在科技企业直接投资方面,鼓励区科投公司采用跟投、次投等模式对区域内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孵化投资。

二是整合国有资源,拓展国有科创空间载体。加快国资在“一轴两翼”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功能区。围绕区委区政府对“一轴两翼”地块的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依托国资在“一轴两翼”地块的空间资源,根据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分类建设多层次、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科创集聚空间。如:结合普陀自贸示范区建设和西北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保税研发、高端检测等创新产业;努力优化周边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参股、投基金等方式参与引入企业的发展,培育具有产业集聚能力的科技型园区;探索与一些专业化和有影响力的创投基金合作,借助其管理经验和资源,形成产业高地,着力在“一轴两翼”地块推进和打造科技创新功能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布局结构的形成。

三是在系统内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创业、敢于担当的精神,对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企业领导人员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决策和实施,且勤勉尽责、未谋私利,经认定后在经营业绩考核时给予一定支撑,努力在系统内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问:近年来,普陀区正在全力打造“创新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的国资国企,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重大任务?

答:承担社会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是公益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区国资委将从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首先是推进公共服务类企业集团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加快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进一步整合,积极参与区域重大工程的投资开发和建设,培养并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的高素质人才,切实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其次是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或社会化组织评价机制。逐步改变以往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国资委对企业进行打分的评价机制,对公共服务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让企业能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使得公共服务能够真正实现“群众说了算”的局面。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拓宽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探索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的资金成本压力,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重大任务做好资金准备,不断提升公益性国企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