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浦名人丨明代抗清名士张涵:尽忠殉国 百年流芳 ( 2024年04月11日 )      来源: 桃浦镇

桃浦,傍水而兴,人杰地灵。历史文脉在此生生不息,文化积淀从未中止,文明传承源远流长。为深入挖掘和传承桃浦的文化精髓,让更多人领略其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普陀桃浦”微信公众号特设《桃浦名人》专栏,讲述曾在桃浦留下足迹的名人故事。

张涵(1609-1645),字凝之,厂头人(今普陀区桃浦镇境内),喜研究兵法韬略。史可法守扬州时,他被聘为礼贤馆士,后委标下都司。张涵拟防范应急措施,获得嘉奖,升任游击、参将。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扬州,张涵分主北门防务,壮烈殉国。生前著有《碧烟小草》。

1644年,清兵入关,迅速控制了中原地区。次年,多铎受命南下消灭南明弘光政权,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逼南京。扬州城下,多铎遭到史可法率部坚决抵抗,多日强攻之后,扬州城破,多铎深恨扬州兵民拼死抵抗,大开杀戒,史称“扬州十日”。在扬州可歌可泣的守城战中,有一位出生于厂头(今普陀区桃浦镇境内)的将领英勇献身,他就是张涵。

据张涵的侄孙——清代学者张云章所言,张涵的先祖是汉朝初年的名臣张良,初居河南禹州,后迁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建炎中南渡,居于苏州和嘉定江桥。先祖张成甫曾跟随岳飞征战,数建奇功,岳飞被害后不再任官职,子孙累世富饶,在江桥一带被称为“张大户”。明代曾出名臣张恒。后张家迁至厂头,家道中落,但仍颇有声望,张涵的妻子唐氏就是“嘉定四先生”之一唐时升的重孙女,可见张家也是当地世家。

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张涵虽考取了诸生,但一心报效国家,因而弃文从武,转而研究起兵法韬略。明代曾有奴仆制度,子孙世代不能脱离贱籍,明末农民起义汹涌,江南一带奴仆也奋起反抗,捆绑、殴打地主老财,索要卖身契,声势浩大。崇祯末年,张涵家乡一带也爆发了姚氏奴仆起义,张涵主持进行了镇压,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为南明政权。然而,南明政权内部党争也很激烈,史可法受到排挤离开朝廷,镇守扬州。他开设府署,并开设礼贤馆,招收各地有才智的人,让监纪推官应廷吉主管此事。张涵受召,毅然离开家乡,留书给堂兄,即张云章的祖父,信中说:“家事惟二兄处分,大丈夫不能报国,当马革裹尸耳。”张涵来到扬州,被聘为礼贤馆士,后来被委任为史可法麾下的都司一职,大致相当于中级军官。张涵到扬州后拟了7条防范应急措施,上呈史可法,受到史可法的认可,采纳了其中4条措施,随即施行。史可法对张涵非常看重,接连提拔他为游击将军、参将,并屡次旌表他“文武经纬”“经济宏才”“海内人龙”“戡乱功高”等匾额。此时的张涵已跃升成为中高级军官,任内受命至江南募饷,也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务。

1645年,清军南下,史可法驻守泗州保护明朝祖陵,但朝廷命他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南下“清君侧”的左良玉,致使江北尽失。史可法不得不退守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清军攻城时,张涵负责扬州北门的防务。一天,有一艘载有粮饷的船被清兵围困于大运河的高邮段,张涵亲自率领数百人前往接应。刚解困返回扬州,就传来扬州城破的消息,张涵所部一下子四散奔逃。张涵此时身处扬州城外,本可以自行离去,或尚有一线生机,但他选择返回扬州。来到扬州城外,张涵无法入城,眼见城破的惨状,他大哭不已,急忙登上城外的一栋民楼观察城内的情势,不料被一队清兵发现。一开始,清兵只是围堵在楼下不敢加害。后来,这队清兵的头领来了,命士兵推张涵下来。张涵用手臂挽着楼梯栏杆,坚决不肯下楼,清兵竟用刀砍下他的手臂。张涵手臂虽断,但依然坚持抵抗清兵,遂壮烈牺牲。

厂头的亲友知道了张涵的死讯,悲伤不已。张涵没有子嗣,张云章的祖父即将第三个儿子过继给他,并均分家产。

岁月如梭,近四百年过去了,在时代的更迭中,张涵的碧血浩气、英烈精神始终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着桃浦河两岸的人文精神,鼓舞着人们勤劳、忠诚、奋进,将自己的智慧与热血奉献给脚下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