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向你们致敬,最可爱的人! 2023年08月02日

来源: 上海普陀

0804_145725_487.png

王彦升做消防急救演示

0804_145738_393.png

阮浩正在给孩子们上食育课

0804_145904_225.png

工作中的潘东英

根据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宣传部、上海市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武装部和上海市普陀区妇女联合会联合开展的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学习宣传活动安排。经广泛发动、层层推荐、严格评审、社会公示,评选产生了9位2023年度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10位普陀区“最美拥军人物”和10位普陀区“最美军嫂”。

  光荣榜

  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彦升 上海市消防总队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

  论国兴 上海抉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阮 浩 上海市普陀区童的梦艺术幼儿园营养员

  张忠东 上海睿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品质部经理

  张建利 上海市普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一级主办

  金建龙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祁连村党总支书记

  詹 伟 上海市普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群工作科一级主任科员

  潘东英 上海市普陀区看守所教导员

  潘 翔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正红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普陀区“最美拥军人物”

  (按姓氏笔画排序)

  邱晓伟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花溪园居委会治保主任、人武干部

  佘 峰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人民政府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

  沈保国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党建部副主任

  张松华 上海玖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颖芳 上海市普陀区梅陇实验中学政教主任、工会主席

  钟翠权 上海市普陀区万里街道双拥志愿者

  钱燕萍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曹杨八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奚 栋 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真如派出所副所长

  凌 波 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

  陶吟超 上海市普陀区体育事业管理中心科员

  普陀区“最美军嫂”

  (按姓氏笔画排序)

  毛爱华 上海市普陀区民兵管理保障中心保密员

  尹晓霞 上海市徐汇区工人文化体育中心职员

  冯铃铃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党务主管

  刘 丽 上海市普陀区万里街道办事处妇联干部

  邱 蕊 上海市铜川学校教师

  金一凡 上海市普陀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一级行政执法员

  周 琳 上海市民政局组织人事处四级主任科员

  项 珍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

  俞维彩 浙江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龚 婕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

  褪去橄榄绿的军装

  王彦升:青春在“火焰蓝”中激情飞扬

  “我觉得‘最美退役军人’是属于所有退役不褪色,继续以军人本色,奋战在工作岗位上,那些平平凡凡的退役军人。”手捧2023年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的荣誉,90后的王彦升激动之余,发自内心地说。

  作为一名冲锋陷阵在消防救援一线的战士,他经历了部队改制转隶地方的过程。“之前身上穿的是橄榄绿的军装,现在穿的是火焰蓝的制服。”王彦升说,尽管着装、身份发生了变化,但自己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历练成长为宜昌消防救援站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在王彦升的身上有无数荣誉的光环。他连续3年获评总队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政工岗位能手”、个人嘉奖6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凭借自身的努力,他还斩获了2022年普陀团区委“百团微课”大赛一等奖。在他看来,这些闪闪发光的荣耀背后,是弥久如新的橄榄绿,更是他在每时每刻不忘军人本色的执着。

  心中有数 肩上有责

  王彦升所在的宜昌消防救援站,是上海市警情面积密度最高的消防站,参加工作8年来,他参与救援任务达6000余起。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火灾救援现场,还是临危受命的突发救援时刻,或是恶劣天气下的紧急救灾抢险……他带领着团队,无惧烈火浓烟、无畏艰难险阻,毫不犹豫冲在第一线,迎险逆行,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拉得出、顶得上、干得好,是王彦升做人做事的一贯作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和他的团队。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普陀第一时间设立了隔离医学观察点。王彦升带队组建“抗疫党员突击队”,在他的号召下,支部10余名党员骨干主动请缨前置驻防,大家用1100余天的轮值,坚守保障了观察点“零火情”。去年的“大上海保卫战”,宜昌消防救援站党支部选派3名骨干队员进驻方舱医院,60余天日夜奋战在最一线。

  眼里有光 手中有活

  宜昌消防救援站是普陀区建队历史最悠久的消防救援站,至今已有101周年的历史。“101年,是时间的长度,更是历史的厚度,我想把它经历的那些岁月、沉淀的那些故事,告诉给世人。”作为百年消防救援站的擎旗人,王彦升始终立足本职,讲好百年消防故事,传播平安文化。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寻河之脉,他依托辖区内深厚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开展特色党建活动,打造充满活力的高品质组织生活。一方面,王彦升采取“1+N”的众筹模式,整合区域红色教育资源,探索出“直营直销”模式确保教育需求的“精准配送”,推出精品党课《我们不一样》《抗疫路上的消防答卷》等6部原创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另一方面,王彦升将近1000件馆藏实物、图片、文献以队史故事时间线串联拍摄成影片,推出“VR掌上站使馆”APP实现在线“云参观”,发布建筑可阅读指南,通过数字化投影对建筑整体升级改造,让消防救援文化“火”起来。在苏河沿岸叠加历史、现代、消防文化等多种元素,让队史与人文融合互动,激活珍贵的城市记忆。2021年,他作为主角之一参与拍摄的纪录片《火线救援》在东方卫视一经播出,收视率位居全国省级卫视黄金档第一名。

  2022年适逢宜昌站建队100周年,王彦升牵头搜集队史素材,撰写百年队史书籍《记忆的灯塔》,由他创作填词、谱曲的原唱队歌《苏州河畔火焰蓝》被学习强国等多平台录用。他作为青年讲师,参加普陀团区委“百团微课”大赛,并摘得比赛桂冠。

  脚下有土 砥砺前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宜昌消防救援站党支部书记,王彦升带领党员队员团结奋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消防救援人员。站里先后有6人荣立三等功、3人考取中国消防救援学院、1人考取研究生、1人荣获区最美退役军人等殊荣,10余名指战员取得健身教练、水域救生员、无人机操作等6类专业资格证书,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2年,宜昌站荣获普陀区“先进消防救援站”和“安全先进消防救援站”双先进的荣誉,今年6月又获得市消防救援总队级“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在日常管理中,王彦升深知队伍管理和教育并行的重要性。他在任职之初就下定决心,要用铁的纪律带出铁的队伍,把队伍带得嗷嗷叫、响当当、过得硬。面对最初队伍成绩垫底、队伍管理教育羸弱、人员状态松散的现状,王彦升坚持从小事抓起,以向我看齐的姿态带头落实各项任务。《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层建设纲要(试行)》下发后,王彦升立即带领指战员认真学习、严格落实,并逐步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宜昌特色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在他的带领下,队伍管控日趋精细、秩序逐步正规。3年时间过去了,宜昌站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队伍成绩蒸蒸日上。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的铺垫,王彦升坚守初心,紧握“接力棒”,奋进“赶考”新征程,用满腔的热情,扎实的行动,持续锻造守护苏河水岸的“救援尖刀”,以实际行动全力以赴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王彦升说,在获得荣誉的那一刻,鲜花和掌声就都属于过去,这份荣誉将鞭策自己更好地带队伍、干事业,守护好一方平安。

  (记者 易雯)

  从“兵哥哥”到“大厨哥哥”

  阮浩:以“军心”守护“童心”

  “当兵的时候,我觉得最难的是武装泅渡,特别是重装游完五公里,上岸的时候腿都软了。而现在,我觉得最有挑战的是在厨艺上不断突破自我,研发新颖、营养、孩子们爱吃的餐点。”在2023年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颁奖现场,获此殊荣的童的梦艺术幼儿园食品质量总监阮浩感慨万分。服役两年,军人的信仰与品格深深烙印在他身上。

  “80后”的阮浩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男生,从烹饪专业毕业后,他选择穿上军装,卫国戍边,在福建省某海岛服役。烈日寒风、日晒雨淋,训练中一次次晒蜕皮、累脱力,锤炼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他要做到最好的决心。“作为一名战士,就是要对标最好,要严格要求自己。”阮浩告诉记者。

  退役之后谋得一份星级酒店厨师工作的阮浩,毅然放弃了别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当时,做酒店大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重复的劳动,有些枯燥。我还是比较喜欢军营里那种大家庭的感觉,大家会彼此交流,相互进步。”阮浩说,机缘巧合之下,他应聘进了童的梦幼儿园,成了一名营养员(厨师)。

  执着为“厨” 一做十四载

  军人的执着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正如阮浩成为幼儿园营养员,一干就是14年。从一名普通营养员到幼儿园食品质量总监,他用厨艺诠释着自己的价值。

  阮浩家住闵行,每天清晨5:30就要起床,6点就要出门。从6:30进入厨房,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能稍微喘口气。家人和朋友起初并不理解他的选择,“你185的高个子,怎么会扎根到‘小人国’去?”阮浩告诉记者,最初自己也有想法,怀疑过“在幼儿园给孩子们做饭能有啥奔头?”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浩中午去班级看看孩子吃饭,一走进教室,老师迫不及待地介绍他,孩子看到他都开心得忘了吃饭,有的还跑到他的跟前,踮起小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大厨哥哥你做的菜饭太好吃了,明天还有吗?”“大厨哥哥我最喜欢你做的桃花酥,粉粉的真好看!”

  “你知道,被一群小孩子围着说你做的饭好吃,那种感觉太美妙了,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阮浩说,自那次之后,自己就成了幼儿园的“网红”,就连在幼儿园门口遇到孩子们,他们都会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阮浩,“这是我们的大厨哥哥,做饭可好吃啦!”

  因为被需要,所以全力以赴。十四年来,阮浩始终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积极学习幼儿营养安全知识,努力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营养餐。在他的带领下,全园15名营养员,为4个园区近1000名幼儿,每天都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食,“我的儿子也是这般大,我也希望他能在学校吃得好,吃得健康。”

  勤练厨艺 钻研业务

  要想让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老师放心,厨艺精不精湛,菜式、口味新不新颖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尽管离开军营已多年,但阮浩总把“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挂在嘴边。当了大厨,他把做菜放在了首位,刀工、摆盘、造型,点心、餐食、汤羹,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勤练基本功。茄汁鱼、糖醋肉、紫薯山药泥、黄油山药挞……这些听起来好听,吃起来美味的餐点,都是阮浩走进一间间教室,询问孩子们的口味,总结出来的“孩子最爱”美食。“像紫薯山药泥、黄油山药挞都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口味和营养要求,创新出来的点心。”阮浩告诉记者。

  全心全意投入这份工作的阮浩,也用努力换来了收获。他不仅通过学习提升了学历,同时也获得了烹饪国家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幼儿园营养员看起来只是做饭的,实际上可大有学问。”阮浩告诉记者,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也会走进教室,给一群孩子上课,上的还是厨艺课。

  在幼儿园推出的食育课上,阮浩作为特邀讲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兔子馒头。“一边做,一边告诉他们一些饮食方面的知识,教他们如何更加健康地去吃和锻炼。”阮浩说,在幼儿园有了更多的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拓宽视野,提高了技能,也让他在科学育儿、营养膳食的搭配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幼儿园的实践中,他还从儿童视角出发,和保健老师们共同设计园本食育活动,也学会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做有温度、个性化的膳食,不仅全方位考虑到各类幼儿的营养需求,同时做到膳食的色、香、味、形俱佳。

  园中“厨神” 带队前行

  在阮浩身上有许多荣誉,“优秀士兵”“训练标兵”是对他努力训练的肯定,更是部队对他认可。在幼儿园,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营养师比赛,几乎都是蝉联桂冠。在2022年举行的首届上海市托幼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阮浩更是凭借精湛的厨艺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摘得营养员组唯一的特等奖。

  为了比赛,他日夜加班苦练,从菜肴的定位开始,需要用什么颜色,选择哪种原料,反复琢磨,屡次尝试。一米八五的个子,长时间的站立,加上当兵时的旧伤,无数次让他直不起腰,废寝忘食的训练让他沾床之后倒头就睡。“一想到这是为幼儿园争光,这是展现我们营养员风采的重要比赛,很多伤痛和疲劳就不那么重要了。”咬牙坚持的他在赢得荣誉的那一刻,倍感自豪。在阮浩的身上,有一种军人自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军队的历练让他始终保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胜其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作风。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在阮浩这里并不是一句空话,他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厨神”,也是幼儿园搬家时的“搬运工”、是早上园门口站岗的安全员,是幼儿园抗疫时期的采样“大白”……只要是力所能及,他都义无反顾,从不推辞。而作为童的梦幼儿园食堂质量总监,他也竭尽全力带领营养员队伍。他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为其他工作人员树立榜样。工作中,他坚持早来晚走,经常下厨房和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膳食烹饪,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阮浩父亲生病住院,作为独子的他责无旁贷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他坚持白天继续上班,下班之后再去医院照顾父亲。直至他父亲过世,阮浩没有请过一天假,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在他的带动下,营养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幼儿园各项学习、工作,逐渐养成了“干不完工作不下班,卫生打扫不干净不下班,不做好安全不下班”的良好习惯,在厨艺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模式,力求每一个园部出餐质量均衡、优质,大家都憋着劲,以匠心精神致力打造“童梦美食坊”品牌。

  从“兵哥哥”到“大厨哥哥”,阮浩用“军心”守护“童心”!(记者 易雯)

  扎根警界 一心为民

  潘东英:用爱诠释“最美”

  “我是人民子弟兵,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站在领奖台上,作为2023年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中唯一的女性,她难掩激动之情。从部队里的“白衣天使”到警界中的“铿锵玫瑰”,潘东英14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在接待居民时,她的脸庞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在“110”接警室里,句句解万家之难的温暖话语萦绕在当事人的心头;在领导岗位上,她足智多谋、指挥若定,巾帼不让须眉……

  从部队转业从警后,潘东英积极学习新业务,边做边学边调整,迅速掌握了业务知识,熟悉了地区基本情况。她始终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真诚宽厚的为人品格、严谨自律的处事风格,立足本职,踏踏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她先后从事过社区管理、监所管理等工作,现任普陀区看守所教导员,曾获首届上海公安“人口标兵”,荣立过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获个人嘉奖10次。

  在潘东英看来,警察岗位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岗位,对群众负责就是对警徽负责。近年来,她试点打造商品房小区推进智能安防建设的“样板模式”设计打造三大体系、九大工程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首创“实口信息采集”微信小程序,大大提高对入驻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实有信息登记和管理效率;聚焦辖区内群租现象,切实消除各类治安消防隐患,创建10个“无群租小区”,2018至2019年,辖区内偷盗类“110”警情同比下降35.23%。

  “我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是天职。”是潘东英工作格言。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她都用爱心、耐心和细心,为每个人服务。

  在监所的日常管理中,尽管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但潘东英始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在押人员感受到工作人员善意,并通过沟通交流让他们也能释放善意,变得不再痛恨现状,有所触动。在实践中,她发现,有些在押人员对书籍十分渴望,他们通过阅读沉淀心灵,并学会反思。在潘东英的建议下,看守所出资购买了一批书籍,设置了阅读区域,让在押人员一起参加阅读分享活动。“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同、领悟能力不同,每次让文化水平相对高的服务对象领读,然后组织讨论,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潘东英说,“比如有一次朗读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人想回曾经的过往、有人想到了父母发生变故的时刻。但是我告诉他们,你们不用假如,你们比书中的‘他们’更有希望。”她也惊喜地发现,通过阅读、分享、思考和引导,让在押人员的思想在根源上获得转变。

  为了丰富在押人员的阅读内容,潘东英还与普陀区图书馆对接,将他们淘汰下的书籍进行筛选,做了个专门的阅览室——“文字药房”,“那些我们不太爱看的人物传记、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在服务对象看起来会非常不一样。”潘东英说,“每周组织两个半天开展阅读,之所以称之为药房,希望让他们通过阅读(去药房拿药),治愈心理上的困惑,赶走阴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子弟兵”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潘东英的骨血之中,“为人民”的大爱,浸润在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她用爱诠释着“最美退役军人”的真谛。

  (记者 易雯)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