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余量食物也能发挥“余热”?长寿食物驿站“接力棒”持续传递…… ( 2024年04月30日 )       来源: 长寿路街道

今天一早,永定新村居委会和正红里小区活动室门口十分热闹,引得过路居民纷纷驻足观看、询问。原来,是辖区新增设在居民“家门口”的“食物驿站”及食物流动车正式投入使用,让更多余量食物发挥“余热”,为更多有需求的居民传递社区温度。

余量食物的去与留 物尽其用!打破“销毁丢弃”常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相当数量的食品受卖相不佳、临近保质期、余量过多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因达不到售卖标准,只能被“销毁丢弃”的余量食物,尽管它们无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食用,“销毁丢弃”仍成为它们去留命运的常态。

“节约粮食”理念的基础上,“如何妥善地处理余量食物?”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关注,也成为长寿路街道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处理余量食物、避免食物浪费,街道联同长寿社区基金会立足辖区实际,下沉走访、广泛排摸、积极创新实践,着眼于居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于2016年携手辖区社会组织——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依托辖区周边商超等单位的社会捐赠,以普雄路居民区为试点,推出“长寿社区食物驿站”项目,设立了上海市首台“分享冰箱”,让余量食物不再只有“销毁丢弃”这一种命运,而是借助驿站,免费援助给到社区内更需要这些食物的群体手中。

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认可,普雄点位食物驿站的成功,是普雄路居民区党总支一次又一次完善领取模式、培训志愿者技能等工作不断落实所得到的结果,这也为后续点位的增设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经验。

食物驿站以余量食物为媒介,持续探索社群共融、组织公益活动、设立公益岗位、发动全民参与,打造了一个以志愿服务为主的自治食物驿站公益平台。同时,食物驿站通过对惜食理念的倡导,在社区、企业之间构建起新的可持续资源生态模式,赋能创建环保节约型社区,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做贡献。

项目自推出以来,不仅深受社区居民好评和追捧,更是在社区掀起了一股公益新风尚,现已成为长寿社区公益的品牌项目。8年来募集余量食物和物资近600万元,惠及居民近12万人次。

街区温度的再延伸 迭代升级!不断创新可持续生态。

长寿作为一个横跨苏州河的街道,被划分为“浜南”“浜北”两个地块。为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惠及更多有需求的居民群众,街道在普雄点位这一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对食物驿站服务进行了“迭代升级”,推出了“固定+流动”的食物驿站2.0版本,增设了1个固定点位——正红里食物驿站,以点带面将辖区更多社区彼此串联,助推食物驿站服务实现浜南、浜北区域全覆盖。

流动食物驿站是街道为打破辖区部分需要食物的居民因属地没有固定分发点位、无法取到食物这一“痛点”的创新尝试,通过载有余量食物的“流动车”进社区这一方式,让更多的余量食物送到社区有需要的人群手中,不断传递社区温度。

除此之外,街道还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袁君翱、居民代表等就流动食物驿站的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社区治理的再精进 探索继续!开拓“食物驿站”升华之路。

社区分享不止“饭饭之交”,为赋予食物驿站更多创新服务的可能性,长寿社区基金会继“最美食物包”“惜食普享”和“蔬果分享”3种社区食物分享模式后,又推出了“食物生活包”项目(即向辖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食物、日常刚需等物资),由居委会充分排摸后,发放“食物驿站兑换券”,居民凭券领取“食物生活包”,持续开拓食物驿站升华之路的同时,助推社区治理不断精进化。

同时,街道积极调动社区内志愿者和居民的参与,广泛宣传和普及余量食物分享和爱粮节粮的理念,活化社区资源,丰富社区公益生态。食物驿站项目创新性地将可持续发展与“共建共治共享”进行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有益实践,也是一个有益于社区、环境、参与单位的多方共益项目。

据长寿社区基金会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不断加强食物驿站志愿者的培训,通过针对性指导、定期化巡查、及时归纳总结等措施,持续完善、创新食物驿站机制,推动其标准化建设。同时,将依托现有点位的实际情况,增设冰箱等便利设施和醒目标识,让长寿食物驿站“接力棒”持续传递。

接下来,长寿社区基金会将在街道领导下,携手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继续践行“惜食分享”理念,升级打造食物驿站项目,让更多余量食品发挥余热,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温暖,共画公益同心圆,助力“精彩长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