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召开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工作部署会议

2024-07-05 13∶07 来源: 普陀规划资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发挥“上海2035”总规统领作用,保护好传承好上海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基底,营造沪派江南水乡风貌,7月4日下午,本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工作部署会召开。副市长张小宏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秘书长王为人主持会议。

p1.jpg

会上,张小宏副市长对推进全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既是关乎历史文化保护的大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事,更是关乎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民生实事。要把这项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大格局中推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区、本部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以专项规划为引领,以实施行动为抓手,以试点工作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落地实施、见行见效,用敬畏之心守护好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基底。

二是要把握重点,突出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注重“统分结合”。要全盘谋划、统筹推进,通过规划引领,用“一张蓝图”,明确村落的景观提升意象和未来发展定位,统筹安排试点单元内的各类要素,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跟着规划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林地综合改革、复合湿地建设、耕地保护等各项任务;衔接全市面上重点工作,放大各项支持政策的集成叠加组合效应。要因地制宜、各显特色,避免一味模仿、千村一面,或者拆旧建新、毁真造假,破坏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独特性;要各自深入开展风貌识别、历史溯源和生态基底分析,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形成各具风格的特色村落,让传统村落一村一貌、各有千秋。

注重“软硬兼顾”。要强化按需设计、推动活化利用,通过完善点状供地政策、存量房地资源盘活、存量公共空间功能复合、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等多元途径,激活集体资源资产和乡村空间价值;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民俗创意、健康养老、民宿餐饮等产业,增强传统村落“自我造血”功能,让传统村落不仅能“保下来”“留下来”,还能“活起来、旺起来”。要强化文化保护和传承,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形神兼备”,使之成为“文化”和“乡愁”的空间载体。要把保护传承放到优先位置,切实保护特色村落自然景观环境和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留住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要加强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保护与展示,让古村乡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注重“社会共治”,构建政府主导、条块联动、村民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用好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市区协同推进合力,市规划资源局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抓好总体统筹和协调推进;各个条线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发挥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协同发力;各涉农区要落实主体责任,积极主动申报和推进试点,今年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的节点项目要率先启动实施。要用好“五划联动”“三师联创”机制,做好整体谋划、功能策划、空间规划、特色刻划和实施计划,搭建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估价师等多方参与的工作平台,汇聚央企国企、社会资本、专家、学者、公益人士等各方力量,高质量推进特色村落风貌;要全民参与,共建共治,主动了解和满足本地村民在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核心诉求,通俗易懂做好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张小宏副市长指出,乡村蕴含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生存智慧、道德规范和审美旨趣,是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载体。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切实将特色村落保护传承这项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书写上海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会上,市规划资源局介绍了工作背景和总体工作考虑,对下一阶段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工作作了相关安排,金山区政府、松江区政府作了交流发言。

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农业农村委、市水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绿化市容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各涉农区政府以及各试点所在镇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