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微普法】中电科辞职事件始作俑者被行拘,“造谣”有啥后果?
2023年04月23日 来源: 长风新村街道最近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当属中国电科辞职事件了。事情起因是网络上流传出一份聊天记录,显示中国电科“CETC-软件开发课”的微信群中,领导欲安排员工在清明节当天自愿加班,因无人响应,该领导随机指定2名员工强制加班。未曾想到,员工义正严词拒绝并对领导出言不逊,借此机会吐槽了之前工作遇到的不快,并提出请辞。随后,该公司员工纷纷响应,陆续请辞。
此事曝光后迅速引发网络热议,中国电科一夜之间陷入了舆论的口诛笔伐中,后经证实,该员工并非中国电科集团公司在职员工,也从未有过中国电科下属单位以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只是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故意p图伪造聊天记录并发布在网络上。该当事人故意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如今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捏造事实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那么这些行为会涉及哪些法律责任?如果我们遇到被恶意造谣中伤,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长风新村司法所特邀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会涉及哪些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
首先,造谣可能会构成诽谤罪。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造谣还可能触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根据《刑法》第291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国电科辞职事件中,陈某的行为不太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但在其他情况下如果造谣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话,也将触犯刑法,受到法律的惩戒。
行政责任
其次,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恶意捏造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秩序、散布谣言,将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国电科辞职事件中,陈某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不大,但并不代表陈某的行为就是“无罪”的。陈某恶意捏造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秩序,造谣中国电科,将面临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民事责任
最后,本案的直接受害人就是中国电科,这里主要涉及法人名誉权的侵权问题。法人名誉权的侵犯与公民不同,多表现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从而损害法人的商誉和信誉等。
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以及信誉的,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关于公司损害的认定上,根据法律规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因名誉权受到侵害造成企业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的赔偿范围和数额,比如因此造成的合同解约等。其二是因制止侵权而产生的合理支出,包括被侵权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等。
由此可见,造谣诽谤他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面临行政处罚;涉及侵害名誉权,需要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或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切勿造谣诽谤他人,以免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被造谣诽谤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一步
固定证据,下载、截图并尽快做公证,将截图提交给网络平台,要求阻止侵权
如果我们在网络平台发现被造谣诽谤,那首先应当将造谣诽谤的证据进行下载、截图,并尽快到公证机构进行证据公证,为将来可能的维权做好准备。另外,我们也可以向网络平台进行举报,要求阻止侵权行为继续发生。
第二步
要求网络平台提供造谣账号的实名信息
由于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所有网络平台账号必须实名制认证,因此,在网络平台发现被造谣,我们也可以要求网络平台提供造谣账号的实名信息,并向造谣者进行维权。
第三步
起诉账号本人维权
如果我们拿到造谣者的实名信息,那就可以对造谣者提出要求,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造谣者赔偿侵权所造成的损失。
如果造谣者拒绝停止侵害并继续造谣,那我们也可以对造谣者提起民事诉讼,以我们之前公证过的证据作为依据,向法院主张停止侵权以及赔偿等事项。
第四步
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果我们手中的证据足够充分,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如果造谣诽谤程度达到《刑法》所规定的诽谤罪的构成要件,那么造谣诽谤者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第五步
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向法院提起自诉
如果造谣信息已严重侵害个人权益,如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等情形,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条,侮辱、诽谤案件可以由被害人向法院提起刑事案件的自诉。因此,在被造谣诽谤严重侵害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择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更多发声的渠道,但是由于网络相较于现实,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有些人躲在屏幕背后为所欲为。不过,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散播谣言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电科辞职事件虽已水落石出,但是造谣的事实以及对于中国电科的侵权已经发生,无法改变。陈某恶意博取流量行为导致中国电科名誉严重受损的后果,也无法挽回。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从自身做起,绝不做谣言的发起者及散播者。同时,遇到别人散播谣言对自己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