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微普法】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些法律请注意
2023年09月13日 来源: 长风新村街道网络安全是当今数字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到个人隐私、组织和社会的安全及经济利益。国家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帮助人们识别和防止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恶意软件攻击和数据泄露等。
网络时代这些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网络安全,如何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保驾护航的呢?一起看看吧!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应警惕
目前许多企业的移动应用程序广泛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这些信息被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广告定向、市场营销、用户分析等。移动应用程序通常会请求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一些应用程序可能会滥用这些数据,用于精准广告定位或其他商业目的。许多应用程序追踪用户的在线行为,包括搜索历史、购买记录和浏览习惯。这些数据被用于个性化推荐和广告。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在继续加强对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监管,以确保用户的权益得到保护。
【案例分析】
2022年7月21日,“滴滴”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罚了80.26亿,就是因为过度收集数据,过度收集用户隐私。这是在官方处罚企业里极其罕见的严厉措辞,违法违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据调查,滴滴过度收集了乘客的人脸信息1.07亿条,收集了乘客和公司的地理位置信息1.53亿条,收集了乘客的年龄数据5300多万,数据量非常吓人。滴滴作为当年中国第一大出行APP,存储了大量的地理位置信息、用户信息,但却在美国上市,这些信息到底会被如何利用、是否会危害到国家安全?这些都值得深思。
此外,不少人困惑大数据能杀熟吗?当然能了!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出有高消费能力的用户,一定幅度地抬高费用,普通用户很难察觉到;企业如果把用户信息卖给了各种装修、建材、教育等等行业,用户则无法知晓。当用户接到各种推销广告,被询问是否需要贷款、是否需要新楼盘房屋信息、孩子是否需要培训课程等等,用户方知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因此,对于信息安全这件事情,我们需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敏感度。
【律师建议】
保护个人信息并防止其被企业滥用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了解隐私政策:
在使用任何应用程序、网站或服务之前,仔细阅读其隐私政策。隐私政策通常会详细说明他们如何收集、使用和共享您的个人信息。
限制信息分享:
仅在必要的情况下分享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不明身份的第三方,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不安全的网络上分享敏感信息。
使用强密码:
使用强密码来保护您的在线账户。强密码通常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同时应定期更改密码。
小心社交分享:
不要随意向陌生人分享个人信息,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犯罪分子可能会试图通过社交工程攻击来获取敏感信息。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第七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对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零容忍
谈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需要认识到网络欺凌与线下欺凌往往会相互转化,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未成年人在网上与现实当中的社会关系是高度重叠的。比如说在网上被同学起外号之后,线下也容易被同学孤立。许多遭受到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会感受到害怕、无助,并且将受害的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上。我们应当时刻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及时介入干预,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案例点评】
13岁的佳佳因为和同学发生误会,被辱骂、污蔑交往多名男友的不实消息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并且迅速传播。为了删除文章,佳佳被迫支付了2000元删帖费,最终演变成厌学,并且患上抑郁症。从心理层面来看,网络心理的施暴者往往是在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以人格侮辱、谩骂、攻击甚至是人身威胁等方式伤害别人。家庭监护上的缺失也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实施或遭受网络欺凌。
【律师建议】
青少年遇到网络欺凌该如何应对呢?建议最好是及时向家长或者信任的人求助,把遭受网络欺凌的情况告诉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亲属,或者向任课老师、心理老师等寻求帮助,也可以要求网络平台采取相关措施。
如果不愿意把遭受欺凌的情况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当侵害者试图实施进一步的侵害行为时,或者要求见面,青少年要予以拒绝。此外,尽量保存遭受欺凌的证据材料,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聊天记录和相关帖子的截屏,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惩处实施欺凌行为的犯罪分子。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
第七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汽车联网时代车辆
数据安全问题引关注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成了拥有众多功能的智能化交通平台。然而,车辆数据访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汽车制造商和配套服务供应商越来越依赖于车辆数据,这已经成为他们收入增长的关键。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访问车辆数据提高其竞争力,并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与传统的机械车辆不同,智能化汽车拥有更多的软件和通信设备,因此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控汽车,进而导致驾驶员个人信息泄露、车辆被盗或被远程控制等安全问题。
【案例点评】
2023年5月,丰田汽车公司发布公告称,因数据库配置错误,导致他们丰田云服务平台的约215万位车主的个人数据持续公开了近十年。这些数据包括车辆ID、底盘号码、位置信息和时间记录,甚至包括车辆行车记录仪拍摄的视频,规模之大令人震惊。丰田称已采取措施阻止外部访问,并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同时称暂无证据表明泄露数据已被获取或恶意使用。然而,网络上有许多车主表示,经常有卖保险及卖保养的拨打他们的电话进行推销,就连丰田这样一个大公司的APP都容易出现状况,一些小型网络公司的APP更应该谨慎下载使用。
【律师建议】
客户信息是汽车服务企业的核心机密,如何加强保密工作,防止客户的关键信息被员工、竞争对手或其他不怀好意的坏人非法拷贝窃取?律师给到以下建议:
制定信息保密制度明确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的纪律要求。规定信息存储、传输、使用等相关流程,并要求相关员工特别是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加强数据加密保护。客户各类敏感信息要进行加密保护后再进行存储和传输,私密信息要使用高强度加密方法,安全性更高,防止被破解和窃取。
采取技术防护措施。如入侵监测、防火墙、安全网关等技术手段对外部入侵进行监测和拦截,减少信息窃取和泄露的风险,保护好信息系统,特别是数据库。
车企积极实施各项安全措施,最大限度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与保密。
【法条链接】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第十条规定:“汽车数据处理者开展重要数据处理活动,应当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处理的重要数据的种类、数量、范围、保存地点与期限、使用方式,开展数据处理活动情况以及是否向第三方提供,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