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看!非遗!曹杨这场活动带侬了解北京“绢人”的“前世今生”~

2023年09月04日 来源: 曹杨新村街道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近日,由市妇儿工委办指导、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曹杨新村街道承办的“我的文化我传承·非遗小传人”儿童友好进社区主题活动在武宁党群服务中心拉开了帷幕。

开场,高老师为现场小朋友带来了一段生动有趣的科普动画。

在讨论、抢答、游戏等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加深了对《儿童权利公约》中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思考、理解和认识。

塑造“中国芭比” 传播文化内涵

以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代代家风家训!

北京绢人是传承千年的国风手办,孩子们通过聆听、思考、动手的方式,打开了这场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的体验之旅。

剪绫为人,

裁锦为衣,

彩结人形。

——《东京梦华录》

据悉,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如今又被亲切地称为“唐娃娃”或“中国芭比”,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绢人取材考究、技艺精巧,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细腻、神形兼备,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华传统的文化韵味。

北京绢人的缘起

有关绢人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

唐代时,其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且制作也已初具规模。诗人罗隐在其《木偶人》一文中就有绢人的相关记载:“……以雕木为戏,丹濩之,衣服之。”

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把绢人运用在大型活动中。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猴又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

元代以后,绢人工艺不断发展,至明代时工艺已较成熟,绢人、绢花、宫灯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欣赏国风魅力

带有中国民族风格并融合传统手工技术的“唐娃娃”已逐渐成潮流趋势,备受国内外人士,尤其是青年的喜爱。其角色的选材大多来自历代的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以及京剧等。

人物鉴赏:白娘子、小青

人物鉴赏:孙悟空

人物鉴赏:崔莺莺

从津津乐道的神话,到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人物鉴赏:少数民族

人物鉴赏:王昭君

从婀娜多姿的舞姬,到雍容华贵的皇后妃嫔;

人物鉴赏:花木兰

人物鉴赏:李清照

从正气凛然的将军,到温润儒雅的才子佳人……

北京绢人所涉包罗万象、内容广博丰富、人物传神达韵、形象多样逼真、动作经典细腻,被誉为中国绘画的立体丹青,十分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巾帼“穆桂英”,DIY走起!

穆桂英

穆桂英、杨宗保

“绢人”有了初步了解后,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塑造心中的巾帼英雄——穆桂英。

孩子

“爷爷,我自己拿胶枪,这是儿童的发展权和参与权哦。”

孩子

“爸爸,你来包底,你的手比我巧。”

孩子

“奶奶,帮我拿模型,我给‘唐娃娃’穿搭衣服。”

奶奶

“我来做衣服花边,孙子你往小人身上贴。”

活动结束后,区妇儿工委办和街道妇联为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孩子送上暖心的祝福和精美的礼品,进一步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

本次活动,以《儿童权利》为引,让大家知权利、晓责任。通过亲子共同DIY巾帼女英雄——穆桂英的形象,来传承家国情怀,增进亲子情感,改善沟通方式,弘扬家风家训。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