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进一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推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1月20日,2024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进暨优秀案例交流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市委组织部、市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市教育、市卫生等各成员单位、各区分管领导及行动牵头部门、行业专家、优秀案例代表等参加会议。市联席办牵头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石燕出席会议。会议由市规划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顾世奇主持,同步进行线上直播。
优秀案例交流
本次交流会上邀请了五位嘉宾,围绕社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嘉宾们从各自领域进行了讨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介绍了曹杨新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一张蓝图”的形成与实施。
他提出,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包括规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治理在内的全过程行动。“一张蓝图”的绘制首先要做实现场基础调查、寻找空间资源、了解居民诉求;在此基础上,汇总需求清单、发现社区价值,吸引居民、社会、高校、企业广泛参与;最终,确立规划理念目标与“五宜”更新项目,通过“一张规划蓝图”统筹所有项目,实现补“短板”、锻“长板”,形成老百姓看得懂的设计图纸,实现精心设计、多方协同。
【普陀区曹杨社区“五宜”愿景项目蓝图】
徐汇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彭海东介绍了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百乐坊的建设情况。
徐汇区聚焦百乐坊建设,将邻里汇作为特色专篇,通过打造集成各种社区服务的综合体“生活盒子”,让各类群众尤其是老人、儿童、孩子、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在工作中紧扣“共、全、创”三个关键词:一是以“全”字为核心主导顶层设计,布点全覆盖、功能全配套;二是以“共”字为主轴推进落实落地,挖掘存量资源共建、促进设施功能共享、融合居民建议共议;三是以“创”字为引领共创美好生活,以创新建设运营规范、创造片区化示范效应、创新宣传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
【徐汇区土山湾 “生活盒子”】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围绕上海一江一河和外环公园带的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建造实践进行交流分享。
他认为,驿站是可嵌入的公共服务空间,旨在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和触媒。1.0版本的东岸望江驿和望江亭是快速建造的标准化驿站;2.0版本的杨浦滨江和黄浦滨江驿站体现了对废弃与闲置空间的公共性活化;3.0版本的苏州河普陀段驿站强调适应场地、拓展功能的模块化、菜单式设计;4.0版本的长宁外环生态公园带市民服务驿站更加注重差异化空间创生与环境再造。驿站设计始终强调要用有温度的、有品质的、有关怀的空间去回应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参与。
【浦东新区“望江驿”驿站】
见山设计&万象营造&爱创益的何京洋作为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分享了开展社区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创新实践。
他认为,共同是社区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社区营造就是社区的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一是通过组建街区治理共同体,共同描绘出设计地图,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小橘巷.汝南街”更新项目;二是用文化创造社区归属感,受到居民的认可的喜欢,吸引大家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如徐汇区江南新村.邻里汇等;三是公益组织积极和建设者、管理者沟通,了解真实诉求,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未来社区营造需要让更多人共同参与其中,让创意在更多的社区发生,让更多的创意更新社区。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小橘巷·汝南街”更新设计地图】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恒介绍了五角场街道实现多元协作的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经验做法。
一是集民意绘蓝图,依托社区生活节让居民重新发现街区资源与潜在问题,感受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二是解决好“空间”问题,聚焦城市“边角料”,组织社区“彩虹花园”参与式营建行动。三是解民忧化矛盾,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区支持”的模式,推动居民区、承办企业、商户协调联动。四是为空间注入活力,吸引更多居民全过程参与建成后的街区运维管理、定期举办多类型活动促进居民交流,有效促进多元共享。
【杨浦区“合五角力,致未来居”社区生活节】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副主任奚文沁主持。现场邀请了最佳案例的七位亲历参与者,就“坚持社区协商,共绘美好蓝图”话题进行对话。
上海翡世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设计师潘山介绍了长宁区华政中山公园融合开放项目通过打开边界、保留风貌、重塑场景等手法,将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向公众展示,为市民提供走得进、坐得下的共享空间。
【长宁区华政中山公园融合开放】
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分享了乐颐生境花园营造秉持的事先协商、事中参与、事后运维理念,发动社区专业人士、志愿者、楼组代表全程参与,将不到一千平方米的“小不点”生境花园打造成都市版“绿野仙踪”。
【长宁区乐颐生境花园观鸟科普区】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冯高尚结合阜新路“美丽街区”更新项目,提出通过多团队协作规划、多角度居民协商沟通等一系列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打造出一条富有活力和温情的动力绿街。
【杨浦区阜新路“美丽街区”更新前后】
杨浦科技创新集团副总经理蒋晓波介绍了在228街坊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留社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空间肌理,还要结合“抓住老年人和儿童,带动年轻人”的经营理念,打造可以满足全年龄段、全时段各类需求的功能业态。
【杨浦区228街坊更新项目】
瀚立商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沈彦倩介绍了普陀区高陵路集市以满足居民各类需求为导向,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将生活性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集合,将公共服务与党建引领相结合,导入更多资源,补足功能短板。
【普陀区高陵路集市】
同济规划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勇峰结合崇明区建设镇富安乡村美术馆的文化培育和社区营造,提出可持续的乡村生活圈营造是长期性、陪伴式的,在空间建设之外,还要协助进行乡村社区的社群构建。
【崇明区建设镇富安乡村美术馆】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师张帆结合在松江区叶榭镇井凌桥村开展的艺术实践,分享了如何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激发乡村文化体验、保持乡村文化魅力,让村民感到亲切的同时又可以诱发新的乡愁记忆,为他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
【松江区叶榭镇井凌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