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创新孵化专区参展商规模水平连年升级 企业在这里找商机、找合作伙伴、找转化团队 2024年11月08日
来源: 上海普陀记者 陈玺撼 刘惠宇
2021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7.2号馆的东南角,20多个“最小展台”抱团,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首次设立的创新孵化专区。一年后,创新孵化专区规模升级,入驻的企业更多、更多元,并且有了专属场馆——北馆。
如今,创新孵化专区参展商的规模和水平连年升级,但“个性”依旧——展台虽小,却具有独特的活力和潜能。在这些“最小展台”眼中,登上进博会这个大舞台的机会弥足珍贵。
破圈
创新孵化专区的“瑞士中心专区”内,STAAR Surgical展台,一块透明方片旋转起舞。“实际产品还要小,宽度不足2厘米,这是新款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最高可矫正1800度的近视,在本次进博会上首展。”产品市场部的童辉说。
这款人工晶状体放在虹膜与自身晶状体之间,就能矫正近视,相当于把近视眼镜缩小后植入眼内。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取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万片这种材质的人工晶状体被成功植入眼内。
“进博会是一个世界级平台,把我们平时追求的各种资源推到面前。”童辉说,推动“破圈”,让更多人知道,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公司成为进博会的“回头客”。
结缘
“瑞士中心专区”斜对面,更多初创企业早早来到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展位,等待有缘人。
来自加拿大的ClickMobot公司也是第二次参加进博会。首席运营官何来晨开着自主研发的瘫痪助行机器人在公共区域转悠,引来过往观众的目光。
“创业团队主要是到北美求学和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国学子,在康养赛道上一拍即合,在加拿大注册了公司,拿到了第一笔投资。”何来晨将瘫痪助行机器人形象地称作康复中心的“短驳车”,护工只要将患者和轮椅推进去,“短驳车”就会按照设定线路行进,把他们送到康复训练室。
在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看来,康复中心护工的短缺是商机。何来晨说,中国失能、半失能患者和护工的人数比高达16:1。他们走访了许多三甲医院的康复中心发现,护工不光人手短缺,每天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转运患者上,导致很多患者的康复训练难以落实,基本处于长期卧床状态。有了瘫痪助行机器人,可以节省约三分之二的转运时间,让护工把精力集中到更依赖人工的岗位上。
“上次来进博会,我们收获了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何来晨说,相信进博会可以再次带来惊喜和启发。
共创
进博会一再证明,国内外企业“手拉手”,可以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带来澎湃动力。在创新孵化专区,还有一类企业将进博会视作创新发展的灵感来源。
HebeCell公司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拥有受专利保护的可工业化生产天然健康NK细胞的技术平台。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在没有抗体的情况下,不需要预先激活就能够快速识别并杀死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和其他异常细胞。相比CAR-T细胞药物需要患者自体回输,NK细胞的优势在于可以异体移植,而且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用液氮储存,犹如货架上的商品,成本低、持续供应能力强,被认为是未来癌症治疗领域的“宠儿”。
HebeCel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卢世江认为,NK细胞在中国实体瘤术后控制癌细胞转移领域有巨大市场。和市场潜力一样吸引他的,还有进博会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觉得,通过进博会,能在中国找到优质的临床研究合作伙伴和商业转化团队。”
“研发是一回事,规模化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又是另一回事。”卢世江坦言,要同时找齐多方面的人才,进博会带来的可能性十分诱人。
对这些“最小展台”而言,进博会就好像一台反应器,促进友好合作、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创新破解挑战,奔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