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绿色石泉丨多措并举!石泉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这样做→

2024年09月30日 来源: 石泉路街道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5年以来,石泉路街道积极探索日常管理模式,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以干部带动为引领  抓牢分类实效

       石泉路街道领导采取“四不两直”的形式,定期带队深入居住区、沿街商铺、企事业单位等,实地督查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运用例会制度部署垃圾分类工作,针对市区两级垃圾分类实效考评中的薄弱环节,共商共破解治理难题,切实提升分类实效管理水平。

 

以居民需求为中心  提升投放环境

       针对部分箱房设施老化、面积狭小等问题,因地制宜,高质高效开展精品小区创建工作,新建秋月二期、牡丹新苑、中宁家园、天赐苑等4个Ⅰ类精品小区,专项更新投放点13个点位。根据前期预估垃圾日产量,重新扩容设计箱房布局,合理调整投放点开放时间,安装垃圾纯净度、小包垃圾落地、地面积水等智能识别装置,实现精准科学管理。

 

以点站建设为抓手  完善回收体系

       为实现可回收物规模化回收和集中周转处理,在区绿化市容局指导下,持续跟进府村路可回收物中转站进行新迁改建。中转站已于今年7月正式迁址府村路400号,占地面积约为2700平方米,设置了“玻塑纸衣”与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全品类可回收物分拣、称重、打包。目前,府村路可回收物中转站日均吞吐量近50吨,服务范围覆盖石泉路街道全辖区,为周边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可回收物交投交售服务。

       为完善回收利用体系,今年新建了惠民回收服务点3处,府村路400号惠民回收服务点已于近日正式运营。作为全区首座“一点+二站”服务点,将惠民回收服务点与府村路可回收物中转站、石泉路街道微型消防站形成联动,实现前端交投收集、后端中转处置与消防安全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回收模式。服务点占地约4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环保绿”+“回收蓝”为主色调,与“沪回收”主题相呼应。

       府村路惠民回收服务点内饰采用再生建材与制品,既坚固耐用又绿色环保,直观展现了循环使用和加工利用的理念成效。内部设有多功能科普展厅,正中央的电子显示屏兼具宣传与互动功能,右侧的“碳”索再生可回收物科普文化墙详细介绍了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过程,让居民在寓教于乐中获取垃圾分类知识。同时,设置“爱心服务角”,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充电宝、应急药箱、饮用水与微波加热等便民服务。

 

       服务点设有可回收物精细化五分类交投区,居民可现场进行即时称重、透明计价,体验“一站式”可回收物交投服务。根据居民实际投放需求,府村路服务点开放时段与中转站保持同步,确保不同人群都可享受惠民回收服务。

 

以问题治理为导向  落实短板整治

       今年陆一小区、管弄一二街坊、管弄三四街坊、市政馨苑4个小区被列入生活垃圾管理诉件问题专项治理任务清单,石泉路街道积极开展治理行动,制定工作方案,按照节点逐步推进整改。包干负责同志下小区,动态掌握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与居民区共同即知即改、完成闭环管理。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群策群力、补齐短板、实现销项。

 

以建章立制为核心  加强日常管理

       为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日常管理水平,建立了街道减量办、居民区、第三方的三级巡查机制,针对小包垃圾等问题开展常态化居民区巡查整治。城管中队联勤联动,在辖区沿街商铺开展全覆盖、多轮次巡查。街道减量办深入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等,点对点开展垃圾分类标准宣贯和专题培训,分解阐述测评细则,确保吃透考纲。同时,针对箱房监控智能识别系统出现的点位错误、设备缺失等问题,进行统一完善更新,并增加应用场景,提升识别精准度。截至9月底,智能监控新增18处,升级34处。

 

以多彩活动为载体  营造宣传氛围

       结合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线上线下并行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充分挖掘基层志愿力量,线下每周安排开展主题回收日活动,提高“沪回收”平台在居民中的知晓率,让可回收物惠民服务辐射周边、惠及大众。线上利用街道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优势,以新颖、多元、直观的形式向居民传播推广“垃圾分类新时”的理念,将绿色低碳的思想根植社区。

 

       下一步,石泉路街道将进一步学习优秀区、街镇的工作经验,将短板弱项化为发展潜力,继续提质增效,打好“软硬”措施组合拳,着力打造亮点,让垃圾分类的“群众呼声”化为“幸福掌声”。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