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箱书记:做好“小城善治”实践,推动两湾“细治入微”
2025年01月26日 来源: 宜川路街道日前,在第七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发布暨研讨会上,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受邀出席仪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财经》就此发布专题报道,阅读量超过43万,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
做好“小城善治”实践 推动两湾“细治入微”
中远两湾城是超大型社区,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共识,是构建社区治理核心格局的关键。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以“三个坚持”为治理法宝,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群众观念、坚持依法依规,有效破解了工作中权属难、协商难、方案难、启动难、推进难的“五大难”,落实了“苏河两湾步道贯通”“成片换梯”“小区道路改造升级”等群众关切的难事急事,实现了从实践论到方法论的优化升级。
如何用小故事凝聚“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大共识
曾经的中远两湾城,群租乱象全市知名,道路老旧设施破损,使得很多居民“怨声载道”。如何能在一个涉及社区所有人利益的问题上,让绝大多数人满意,推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是构建社区治理核心格局的关键。很快,这个挑战就自己主动找上了门来——苏河两湾步道贯通。
在步道贯通之初的民意摸排中,其支持率不足10%,不仅如此,中远两湾城还要面对权属难、协商难、方案难、启动难、推进难等五大难题。该如何发出有力的声音,引导各种诉求有序表达,成为了摆在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面前最显著的问题。
对此,中远两湾城以党员党组织为突破口,扩大“宣传队”阵营,充分开展走访排摸,广泛听取和回应居民意见建议,分管领导牵头包干,300多名工作人员包楼到户,党员带头组成“攻坚小分队”。通过近百场“红色议事厅”让党员群众共商共议苏河贯通事宜和小区建设方案,由点及面带动广泛参与,推进议事力度。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赢得业主大会的民意支持,居民支持率达到79.09%,最终打通苏州河岸线最后的断点,也打通了居民中间的心结。
从“多数冷漠、存在纷争”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核心就是“三个坚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群众观念、坚持依法依规。这也成为了中远两湾城超大社区治理中的法宝。同时,中远两湾城也将这一法宝经验运用到了推进“成片换梯”“小区道路改造升级”等群众关切的难事急事上,实现了从实践论到方法论的优化升级。
推动用小合力构建“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大格局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都在研究实践如何强化党建引领破解物业治理难题,提升超大社区物业管理能级,深化“三驾马车”效能。对于中远两湾城这座超大社区,每个物业事项都很容易引起关注。庞大的底数意味着在这里,要想通过业主表决办成一件事,就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听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声音。
社区共治核心是“求同存异”,微网格有着巨大的作用,中远两湾城依托三级架构,形成“居民区党总支-微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全体党员”的连贯性组织体系,共同做好居民区老百姓的工作,推动营造“人人奉献”的风尚。同时,采取了“先走出楼栋、再走出区域”的选举思路,每个楼组至多产生一名初步人选,初步人选产生后再由全体业主书面推荐,根据区域分布及推荐票高低确定正式候选人。
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做好引领凝聚,广泛发动业主报名,业主参与评议、投票,参选人员与居民互动,提出完善改进小区管理愿景,接受业主的监督。整个选举过程业主参与度较高,平稳有序。短短五天,回票率就超过了三分之二,多幢楼的回票率达到80%以上。
每个人的付出,换来的是两湾城的各类资源的有序共享。在“人人共享”的格局促进下,许多原先单靠单一主体无法解决的“裉节难点”问题,都有了破题攻坚的路径。在中远两湾城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同协同,参照业主大会运行模式,主打“楼事楼议”的小型议事会,充分听取诉求,推动形成共识,通过支取维修基金、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保障了“换梯”资金来源,成功推进成片换梯。目前中远206部电梯推进换新192部,换新率达93.2%,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烦心事得到了有效解决。
期待用小愿景盘活“下沉赋能有序支撑”的大治理
随着基础夯实、共识凝结,居民区治理的工作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守着“居民门口三分地”,势必要“跳出社区看社区”。这就需要来自上级党组织和各条线力量的下沉支撑,来自区域化党建单位的统筹赋能,来自其他基层党组织的有力支持。
近期,随着“多格合一”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实现了各条线有效聚合,打造了商铺准入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治理要素分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效的网格治理机制。未来,居民区将进一步加强与下沉部门的沟通协作,深化高校智库的理论指导,推送区域化单位的共同参与,打造实实在在地实事项目,让居民看到变化和成果,由内心深处增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社区无小事,中远两湾城将在社区这个基层治理的“底盘”上持续领航,整合力量破解难题、盘活资源赋能社区,共同打造“细治入微”的“善治小城”,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注入社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