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白领,一个都不能少!普陀区打造靠谱“社区书院”巡礼 2023年08月30日

来源: 上海科技报

社区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内就能遇到“热乎”的科普。近年来,“社区书院”正以其灵活的嵌入模式和丰富的科普服务加速融入社区文化服务中,为市民提供了一种亲近科学的生活方式。普陀区作为全市最早探索“社区书院”建设的辖区之一,自2018年以来,已建成“社区书院”22家,实现10个街镇“社区书院”点位全覆盖。各街镇的“社区书院”各具特点,组建起了特色鲜明的科普阵地。

灵活嵌入,把“社区书院”开进每个角落

??了解大暑时节的习俗、农谚,再动手自己做一把纸扇,7月中旬,甘泉路街道的孩子们在“社区书院”体验了一场文化传统熏陶。这场关于“大暑”的亲子科普活动是街道依托普陀区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泉家科普营”关于传承“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非遗文化赋予“大思政课”的新内涵,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而在曹杨新村街道五零园区,“创业连”科学咖啡馆早已成为了“社区书院”的品牌项目。依托“家门口”的党群服务阵地,这里举办了一系列科普讲座、科普制作、艺术创想等活动,将便捷服务送到了白领身边。

??在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嵌入“社区书院”这一做法对普陀区来说早已驾轻就熟。2018年,普陀区科协率先在甘泉路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沪太片区试点嵌入“社区书院”品牌。作为普陀探索打造的首家市级“社区书院”点位,沪太片区“社区书院”体现了便捷、多元、亲民的特点,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城市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和公共科普服务体系发展,传递出科协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温度、温情、温暖,凸显了科普“零距离”的特色。

??区科协在健全街镇科协组织的同时,将“社区书院”建设着眼于各级各类科普“阵地+项目”的整合,积极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精神,依托街镇党群服务中心(站)、楼宇(园区)党群服务站点、楼委会等平台和载体,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嵌入“科普驿站”“家门口科学社”“科学咖啡馆”等项目,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科普需求,解决基层科协服务群众“普而不广”“普而不深”“普而不久”等难点。

模式多样,提供全年龄段科普服务

??每个街道片区因地理位置、人群分布的不同,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普陀区因地制宜,通过调研分析,摸清各片区“家底”,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不同模式的“社区书院”。

??桃浦镇打造的是主题型模式“社区书院”。片区以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整合集聚了社区党建、管理服务、卫生医疗、为老服务、亲子成长等功能,搭建公共科普活动空间,创建桃浦镇爱top之“桃普驿+社区书院”,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科普服务。

??而真如镇街道则以热点时事——垃圾分类工作为主题,打造“社区书院”垃圾分类主题馆,通过垃圾分类社区科普秀和科普小游戏,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宣传效果。

??长风新村街道近铁e站楼委会的“社区书院”走的是个性化定制模式。作为楼宇(商圈)内的党群服务站,他们将“社区书院”与“楼委会”工作相结合,面向长风近铁城市广场“饿了么”蓝骑士等特定人群,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等专项科普服务。同样模式的还有长征镇天地软件园“社区书院”,社区调动园区内的波克城市游戏公司资源,以“游戏+科普”的模式,邀请园区白领参与体验,组织VR游戏党课等活动,凸显党建引领、科技特色。

??15分钟科普生态圈初显成效,普陀区科协并没有停下脚步。据了解,接下来区科协将进一步加强“社区书院”工作与党建阵地的深度融合,调动辖区内更多科技工作者、社区“达人”,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叠加效应,积极打造“家门口”科普品牌,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和城区软实力贡献力量,携手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作者:刘颖颖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