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楣做了10年老师,25年校长,从煤渣操场,到15.5米高的专业攀岩墙,学校几十年来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朱校长的身影,学校也变成了孩子释放天性、展示自我的成长乐园。
如今,洵阳路小学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誉为“上海基础教育的一张新名片”。朱乃楣在今年9月被评选为“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获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等荣誉称号。
“朱校长早!”“朱校长好!”一大早,朱乃楣就站在学校门口,迎接着同学们。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功课”:在门口迎接、护送孩子们,在校园内逛逛、看看孩子们,都让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情况。
只见她时不时蹲下身,替同学整理衣领;时不时弯下腰,与同学进行交流,俨然已经是同学们在校园内的“妈妈”。
“我不希望看到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朱校长说,孩子就应该天真、活泼、灵动,释放自己的天性。
管霄同学刚从幼儿园毕业时,由于紧张和害怕,一年级的他在学校操场上常常放不开,不能尽心玩耍。但校长妈妈总是对大家说:“不要紧张,不要害怕,在学校就像在家!”
有了这重保障,洵小学子们逐渐释放天性,勇敢表达自己。“校长妈妈,我希望图书馆里能有懒人沙发,看书时就能更舒服了。”一位同学悄悄和朱校长聊天。没想到,第二个学期,图书馆里竟然真的多了两个懒人沙发。
“校园里的钢琴都是老师弹的,会弹钢琴的我,有时下课也会手痒,真希望校园内也能有钢琴可弹。”三(4)班的赵晨希没想到心中的愿望居然实现了,新学期,图书馆一楼正放着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等待同学们小小的手指弹出美妙的乐曲。
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的愿望,是朱校长坚持了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曾经参加过合唱社团、建模社团、城市创作者社团、无人机社团……学校的社团课太多了,每次我都选得眼花缭乱。”在学校待了4年的管霄同学说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洵阳路小学面向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生形成了“主题-广域-模块”三学段递进式“洵美课程”体系,以玩为核心,为学生提供近40门个性化课程。学子不仅能在5层楼高的攀岩墙上不断“上天”,还能“入地”,走进地下防空洞,玩最有意思的创新课程。
踏入名为“工厂”的大船,就能进入“WIDE SPACE”四大课程的空间。学校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张爱华介绍道,“这里原先是防空洞,我们没有把它变成地下车库,而是活用15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学生科技、艺术、体育的玩乐场所。”同学们完成上午分科学习后,下午就在这里开展各种综合活动。
学校的冰壶队就在“梦工厂”空间内进行练习,仅仅2年时间,冰壶队的成员们就抱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名次。
除了普适课,学校还会通过大数据的采集、跟踪、分析,给学生进行画像式评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1)班的管霄从小就热爱地铁,每开一条新的线路,他必定要去乘坐一次。喜欢画地铁线路的他,在老师的鼓励下,把地铁周边的区域统统都画了下来,还自己创办了小型画展。
“我希望让孩子们平等地感受更多丰富的体验。”朱校长谈起了自己的办学初衷,“所以我想让他们走进美术馆、登上大剧院,我不期待他们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我希望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听完一场古典音乐会。”
三年级的赵晨希就曾和同学们来到东一美术馆,上了一堂美术课,她说:“校长妈妈一直陪同着我们,我们不仅观赏了名家们的画作,还跟着一位意大利的设计师进行彩泥创作,我非常喜欢这堂走出校门的美术课!”
洵阳路小学地处“三湾一弄”的老城区,条件并不优越的学校却在朱乃楣校长25年的努力下一点点升级,成为如今人人称赞的“上海教育新名片”。朱乃楣不仅希望每个学生能够施展自己的天赋,她还希望每位老师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与爱好。
现任学校体育教研组长的孙激钦不仅是学校老师,更是洵阳路小学的毕业生。从小学就热爱足球的他,正是在朱校长的支持下,担任了学校的足球老师。
“小学时,我就受到过朱校长的鼓励,那时的她像个妈妈,那时的学校像个家。现在,我在洵小任职,那种温馨的氛围没有一丝变化。”孙老师回忆起了儿时的往事。
八年前,为了将戏剧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朱校长请来了专家团队,给老师们“开小灶”培训。如今,每年学校毕业班都会用一年时间,打通多学科课程,联合筹备一场毕业大戏。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会遇到许多难题。”首批广域课程戏剧实践教师黄莺却一点不畏惧,因为朱校长的“我来想办法”就是黄老师的“定心丸”。
对于洵小的老师来说,朱校长就是大家的靠山,校长总是用行动支持老师开发好玩的课程。
“只要是为了学生,无论投入多少金钱、多少时间、多少人力,我都愿意。”朱校长的话让张爱华老师一直记在心里,愿意倾听的朱校长也总是最大程度地实现老师们的教学创想,“朱校长永远想着别人,很少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