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展示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全市首批、全区唯一! 普陀这里扫码即可开快递,引领“降碳增效”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1日来源: 上海普陀

快递加上电子墨水屏可以碰撞出什么火花?——“不需要纸质面单,扫描数字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实现一人一码取件,不论是包装箱、文件袋、还是包装礼盒,均可实现再循环利用。”近日,在普陀区上海环球港“节能减排周”启动仪式的现场,不少市民被R-box循环箱的新科技所吸引。

据介绍,R-box循环箱是由普陀区企业复海(上海)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复海股份”)自主研发的循环快递包装箱。复海股份也因此入选全国和上海市首批可循环快递包装试点名单,成为普陀区唯一一家循环快递包装试点单位。

首发先行

加入快递包装的“绿色革命”大军

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全国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2021年底,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模式。

在发改委禁塑令等环保政策的推动下,以包装减量、绿色循环为核心,快递包装行业正在推进“绿色革命”。

《2022年上海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上海市人均快递支出提升8.1%,业务量累计完成28.6亿件。随之而来的快递垃圾量的增幅也不容小觑,其产生的碳排放量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2022年,上海市快递业扎实推进绿色发展“9954”工程,持续推动绿色转型。为快递垃圾“瘦身”,促进节能减排,推广可循环包装是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上海市首批、全区唯一一家循环快递包装试点单位,复海股份先行先试。“经过5年时间的技术研发和运营试点以及全链路闭环验证,已形成了整套循环包装体系和运营方案。”复海股份董事长严海影告诉记者,2022年7月,复海股份在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开启了首个试点项目。“我们和社区团购点合作,做消费者线上团购的智慧循环包装产品。”严海影介绍说,专人将团购物品送给消费者后,也会有专人回收快递循环包装,实现重复利用。

0721_140340_548.jpg

0721_140344_274.jpg

扫码开箱收快递

据介绍,正常情况下,复海股份研发的循环纸箱可重复使用10次,文件袋使用次数可达200次以上。到达使用寿命后,均可实现不同材料的分体回收再造,做到物尽其用。而比起传统纸箱、纸袋,单次使用成本降低了70%以上。循环次数越多,使用成本越低,“降碳增效”效用越强。复海股份相关数据显示,可循环快递包装每次使用能减排约0.275Kg。而这些未来均可对接碳交易平台,实现碳权的更大价值。

多项创新

构建一整套的绿色低碳体系

作为上海市快递包装“绿色革命”的践行企业,复海股份的可循环包装体系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严海影告诉记者,复海股份自主研发的可循环包装实现了IOT信息化,具有技术新颖、安全性高、可重复使用、保护隐私 、与消费者强互动等几大亮点和特色。

比如:在快递包装上最吸睛的就是“智能身份锁”和“数字面单”,二者可谓是可循环包装信息化的两大科技“法宝”。在5G、物联网等技术支撑下,包装装配的带有电子墨水屏即数字面单的智能身份锁,可充电循环使用,并且集成了碰撞感应、温湿度检测、自定义语音、面屏信息等功能,搭载了定位系统,实现物流全程可追溯,提高仓配效率。数字面单则代替了传统的纸质面单,采取了智能化分布式显示,可以在循环过程中根据交互指令变换不同状态,每个环节只能看到对接需要看到的信息。当消费者收到快递时,可轻松解锁“一人一码,扫码开门”的安全开箱模式,隐私信息得到最大化安全保障。

0721_140552_189.jpg

0721_140601_532.jpg

循环包装

循环包装采用可复用材料制成,替代一次性纸箱、纸袋,且无需胶带封包,还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定制。

“然而,在实操层面,我们也的确一直存在包装回收率的问题。”严海影坦言,回收成本在早期是相对较高的,此外,破损和丢件的问题也会影响我们推广循环包装的大规模应用,影响循环效率。“为此,我们创新性地搭建R-box循环箱产品回收矩阵,通过回收端、回收结算与管理系统等完成预约、接单、派单、回收、数据统计等回收全链条,期望早日实现100%回收触达率。”严海影介绍说,也希望通过《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相关宣传,让更多人随手预约回收,通过循环包装实现绿色生活方式。

规模化的循环快递包装对于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但这种规模效应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商家的授权使用、社区的末端回收,消费者回收意识的培养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此,才能让循环包装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人人使用“绿色快递”,共同建设“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