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目标 行稳致远 谱写普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年02月14日

来源: 上海普陀

0503_proc.jpg

苏州河普陀段

05011_proc.jpg

1月5日,普陀区举行2023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0504_proc.jpg

海纳小镇规划图

05012_proc.jpg

2022年9月17日,旅游观光船从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长风公园码头启航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0502_proc.jpg

 臣风大厦

开工、签约、政企会谈,走进上海普陀区,能感受到经济复苏的强大信心与底气。回望过去一年,普陀区先后推出助企纾困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以更优环境增强企业归属感,实现全年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全年新设企业1.2万家,位列中心城区首位。目前,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四大重点产业发展逆势上扬、“一带一心一城”开发建设也在不断提质增效。与此同时,一大批重点企业厚积薄发、成绩斐然,如波克城市和360数科分别荣登“2022上海百强企业系列”和“2022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百强”榜单;施耐德电气持续推进“多中心战略”;中国建材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出全球最薄的0.12毫米电控玻璃。这一年,普陀埋头苦干、奋力奔跑,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2023年伊始,普陀区举行“中华武数”迎新会,发布“科创十条”政策包,助力优质科创力量做大做强。新的一年,普陀区将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推动经济向更深层次“稳”、向更高质量“进”。

真如城市副中心:“腾”出一个区 “造”出一座岛 “建”成一个镇

从城市治理的“牛皮癣”变身时尚高端的“天际线”,真如城市副中心不仅承载了普陀人民的美好期望,亦彰显了普陀蝶变的决心和缩影。

而今,这份宏伟蓝图正被加速拓印在这块土地上,“城市岛”的轮廓已清晰可见,“数字重镇”的脉络亦逐渐浮现。

“腾”出一个区 无人敢啃的硬骨头

红旗村改造作为全市瞩目的“城中村”改造,是真如城市副中心发展历程的第一个里程碑。

红旗村占地586亩,是如今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商业区中真如境项目的前身。在中环集团接手之前,这是一块无人敢“啃”的硬骨头。普陀区迅速成立红旗村城中村改造指挥部,集全区之力来完成这项工作。

如今,昔日违章密布、隐患丛生的“城中村”一去不复返,真如城市副中心迎来极速蜕变,成功成为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安全舒适、功能符合的综合休闲娱乐新城区。

造出一座岛 “伟大的一平方公里”即将面世

2018年和2020年,是真如城市副中心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中海联合体先后两批次竞得红旗村7幅旧改地块,耗资百亿,总开发体量超100万平方米。中海地产也因此将该商住项目定义为“伟大的一平方公里”。

自此,真如城市副中心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真如境项目依托真如水系和真如海纳公园,将8块地打造为一个整体,打通生产、生活、生态全业态的完整闭环,使真如境项目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城市岛”。

建成一个镇 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

2022年,海纳小镇正式挂牌全市首批8个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市级示范区,成为普陀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承载地和先行试验田,以数字赋能、助力真如城市副中心打造成面向长三角的会客厅。

海纳小镇重点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我们把副中心作为数字化产业创新的载体,同时我们还注重培育副中心整体,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链。

未来,小镇还将引入全球创新大会,举行海纳大会,开展路演、高峰论坛,联合孵化器、投融资对接,举办数字音乐节、数字艺术节等,集聚创新力量,推动普陀城市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点”。

打响“中华武数”点亮“半马苏河”

普陀区绘制高质量发展“实景画”

一场营业性演出开始前,主办企业必须申报《营业性演出许可》事项。近日,普陀区在上海首创该事项全程网办——企业通过“一网通办普陀旗舰店”即可完成申报,不再需要线下递交纸质材料,取得《行政许可决定书》的时间也大幅压缩。

今年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描绘了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当好施工队长,把党中央战略部署持之以恒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

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来自普陀区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表示:“人靠谱(普),事办妥(陀)”已经成为普陀的一张金名片,把其融入干事创业的全过程各方面,为推动新时代普陀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发展:向更深层次“稳”、向更高质量“进”

2023年,普陀区共安排重点项目73个,其中1月集中开工(启动)15项,涉及总投资约403亿元。一个更亮眼的数据是,纳入统计的重点项目平均投资额约33亿元,是往年近3倍。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数字折射出企业在普陀发展的信心与憧憬。

信心来自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刚刚开工的海纳工程院新建工程项目,将全力打造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这也是普陀区“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仅1天时间就完成从拿地到开工前的所有审批手续办理。

信心还来自用心用情安商稳商。2022年,普陀区先后推出助企纾困12条、经济恢复和重振40条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约42亿元;出台区优化营商环境5.0方案,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等一系列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以更优环境增强企业归属感。

科创:着力打响“中华武数”品牌

新年伊始,苏州河畔,普陀区举行“中华武数”科创平台迎新会,当日即为科创企业送上“礼包”,包括发布“科创十条”政策包、启动“半马苏河科创基金”等。

“中华武数”为普陀区特有的科创布局——国际创新合作的加速器“中以(上海)创新园”、顶尖高校合作的试验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资源集聚的物理空间“武宁创新发展轴”、未来创新工场“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从四大科创布局里各取一字,构成了科创版的“中华武数”。

民生:在“半马苏河”中感受城市温度

新的一年,普陀将强化市区联动、水岸联动,统筹推进环境优化、功能提升、文旅融合等举措,高标准打造上海“城市项链、发展名片、游憩宝地”;通过办好文化旅游节、中国龙舟公开赛、苏州河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及活动,不断提升“苏河水岸”文化品牌影响力。

在姜冬冬代表看来,普陀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必须锻造干部的精气神,让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大力发扬‘人靠谱,事办妥’的好作风。拿出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就能不断把美好蓝图变为‘施工图’和‘实景画’,为上海和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姜冬冬代表说。

滨水空间“活” 水岸经济“亮” 宜居生态“美”

看“半马苏河”展普陀“生活秀带”

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中写道“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苏州河沿岸建设迎来机遇,“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正朝着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秀带”和“发展绣带”不断蜕变。

21公里的苏州河普陀段是苏州河上海段最长岸线,相当于半程马拉松的长度,“半马苏河”之名由此而来。2021年,普陀区将苏州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写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按下了“半马苏河”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键”。

位于苏州河宝成湾旁的创享塔园区,顶楼的露台可以一览苏河宝成桥美景,这里是园区负责人孙蒙佳最喜欢来的地方。“我亲历了苏州河的蜕变。从原来的又黑又臭,到现在的水清岸绿。”孙蒙佳说,“除了水环境,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水岸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都想在苏州河旁扎根,所以包括创享塔在内的苏州河沿岸的园区,入住率都很高,沿河区域的楼入住率基本为100%。有的企业就是冲着苏州河来的,苏州河的整治提升,也催生了水岸经济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苏州河是一条翡翠项链,那苏河水岸驿站就是点缀在项链上的灵动宝石,诠释了“还水于民、还岸于民”的内涵。2021年,普陀区启动了苏河水岸驿站建设,计划在苏州河沿线,分级分类建设28座苏河水岸驿站,提升沿河开放空间的品质,让市民下楼就能享受水岸生活的惬意。目前,8座苏河驿站已经落成。

“21公里的普陀苏河沿岸空间,呈现出‘一河两岸三段十八湾’的空间结构。”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苏河水岸驿站将“十全十美”基因有机融于公共服务设施,助力普陀打造“半马苏河”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同时,每座驿站都结合周边街区历史人文资源、拓展艺术、科普、党群宣传等主题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级驿站体系。

今年,普陀区开工建设了9座苏河驿站,目前施工正在推进中,力争年底竣工,为市民提供更多体验感。

水清岸绿苏州河,惬意舒适水岸生。从还河于民到河畔亲水,从景观品质提升到水岸经济迸发,苏州河回归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诠释出人民城市理念的真谛。

普陀区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03亿元

1月5日上午,普陀区2023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普陀区2023年共安排重点项目73个,1月集中开工(启动)15项,涉及总投资约403亿元。

此次集中开工的15个项目中,涵盖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商业办公、保障住房、居住建筑、产业发展等多个类别,其中民生类项目占比近一半,充分体现了普陀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厚实的民生“答卷”中,绘就着群众的“幸福”底色。

华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总建筑面96789.49平方米,计划竣工时间为2025年12月。万航渡后路33号项目,作为曾经的花鸟市场地块,此次也迎来了转型升级,项目地上主要为文化商业产业空间,其余为文化产业办公空间,将着力打造东方国际特色文化产业空间。

未来,真如副中心将围绕“海纳中心·数智港湾”的目标愿景,聚力打造成为全球数字创新策源新高地,依托海纳工程院的创新策源优势,通过开展海纳夜话等开放式活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思想策源地、数字技术创新高地。

2022年普陀区签约重点项目超160个,数十万方商务楼将投用

2022年全年,普陀区争时间抢进度、破瓶颈解难题、深谋划优布局,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先后举办五次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落地重点项目共超160个。不仅涵盖了新能源、医疗器械、数字营销、金融服务等多个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更吸引了一批来自法国、瑞典等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特色明显,经济效益突出。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普陀区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会客厅”,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

去年,上海首个获得LEED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双铂金级国际认证的国浩长风城投入运营,不到半年时间已接近满租,苏州河畔全世界最大单体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投入使用,从长风公园码头到外滩源的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试航。

今年,信泰中心、真如境中海中心、高尚领域等数十万方高品质商务楼宇将投入使用,连接市区内外的武宁路快速通道也将投入运营。普陀区绿化建设增量持续领跑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最大的占地面积1500亩的桃浦中央公园基本建成,“半马苏河”公园人气渐增,新会花园等20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和转角绿地随处可见。

27家企业入驻普陀“月亿元楼”的秘诀

2022年1至10月,普陀臣风大厦已经实现税收近11亿元,提前达成“月亿元楼”目标。

臣风大厦内现有27家企业,数量不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实现了企业和区域发展的双赢。

提及臣风大厦的楼宇经济能级,离不开重点项目360集团的进驻,并且以这里为中心,还形成了“360系”企业集聚。在普陀区部署打造上海市首个“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的基础上,臣风大厦也被划归为 “2021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范畴。大厦将借此契机,加快相关产业集聚。目前已对接企业50余家,淇毓信息、淇玥信息、360融担等360系企业均落户于臣风大厦,基本形成产业集聚。

桃浦智创城打造产城融合新地标

在桃浦智创城核心区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城融合的新地标已经形态初显,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开足了马力。

以产兴城 高能级产业极聚为城区转型牵引赋能

产兴则城旺。经过十年的转型发展,桃浦智创城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核心区4427.8亩土地收储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显著提高,高能级产业陆续导入,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高能级产业集聚促进城区转型,并借此深入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这是桃浦智创城的建设智慧。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优势产业挖掘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智能科技、智造研发、生命健康”三大产业集群。

以城带产 高品质生活空间为城区发展引凤筑巢

产城融合的关键在人,要守护好这片热土上的创业热情,就要为创业者提供宜业、宜居、宜游、宜学、宜养的配套空间,让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辅相成。

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来人口的聚集,桃浦智创城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产城深度融合、低碳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人性化”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了城区肌理之中。即将建设桃浦金茂府和紫薇花园等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商品住宅,为桃浦智创城建立与“职住平衡”相适应的住房供给体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高质量配套项目也将同步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康、养、医”一体化的国华人寿上海普陀康养中心,打造嵌入式、高能级、重体验的高龄品质服务中心。

“厚积而薄发,桃浦智创城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这里的商业区将更有‘烟火气’、生活区更加有活力,真正成为一座高科技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商住功能齐全、环境清新优美的‘国际创新城’。”王慎对未来充满信心。

『算法谷』为智能软件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2年,BPAA第二届应用算法实践典范总决赛暨算法峰会在普陀区召开。来自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互联网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点有数、华为等业界专家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前沿算法产业发展。

据悉,“算法谷”将落地在普陀区海纳小镇,打造一个适合创新项目集聚的载体,并通过“算法大赛”来吸引一批优秀的团队进驻。

智能软件产业自被列入普陀区四大重点产业以来,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算法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石,产业前景广阔。为助力推进算法产业化,普陀区科委编制了支持算法产业发展的“算法十条”,从支持产业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创新创业活动、便利企业融资、支持人才引育等十个方面,给予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

据介绍,本次赛事获奖团队将会获得普陀区提供的资金奖励、组织保障、场景支持等多方面政策扶持,还将有机会入选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100个算法产品名单和100个算法应用典范案例,为加快推进算法产业化落地注入新动能。

多个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在建设中

为积极融入上海生物医药发展产业布局,普陀将生命健康产业列入““十四五””重点培育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全力抢抓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日前,普陀正在建三大生命健康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34亿元。

上药物流中心绥德路二期项目投资总额8.4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将在这里打造上海城市医药保障基地和上海药品全渠道配送平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通过配置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备,以物资应急保障为核心功能,满足上海作为超特大城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需求。项目计划于2024年12月竣工。

新金环广场项目投资总额13亿元,占地面积11820平方米。项目围绕普陀区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的要求,为生物医药企业量身打造一个集总部办公、展览展示、公共服务、商业配套、交通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载体。根据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将由写字楼主楼和商业裙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日前,已有上海医药、默沙东、和黄药业等多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意向进驻,助力打造桃浦生物医药港。预计将于2023年底正式竣工。

上海普实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研制基地项目投资总额12.7亿元,总用地面积22326.4平方米。其主体公司上海普实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扎根普陀区桃浦镇未来岛园区,打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研制基地。项目计划于2024年8月竣工。

服务之光,点亮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研发服务产业重点企业的创新之光,普陀区的服务之光齐汇一处,为区域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2022年11月24日,“苏河有研值”研发服务产业联盟的首次活动在中以(上海)创新园举办。

从产业图谱角度看,研发服务是深耕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创新力量。活动现场,正式搭建起一个贯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区研发服务产业联盟企业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芯龙光电科技,金黄光智慧照明等与“光电”相关的企业现场做了项目宣介。

从产业培育来看,这“一束光”则意味着政府服务能级的不断整合、提升。活动现场,由区发改委会同区科委、区金融办、区市场监管局共同拟定了研发服务企业专版的“信用联盟”服务清单,针对产业企业提供更加细致的“以信用换服务”清单,赋能企业发展之余,助力“信用普陀”建设。

这“一束光”汇集起产业发展的策源力、发动力和保障力。2022年普陀区研发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10月,研发服务产业已完成区税7.84亿元,同比增长29.92%。

打造“普希(吸)金”  实现“金镶玉(相遇)”

普陀正在释放“掘金能量”

立足“数字金融、品质金融、产业金融、水岸金融”,近年来,普陀着力提升科技金融贡献度、辨识度、显示度,全面推进“普希(吸)金”三年行动计划。

聚焦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私募基金、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细分领域,普陀不追求“大而全”而是“精且专”。项目洽谈、政策协调、工商登记、落地服务……一个项目的起承转合,每个关键节点都是一场“突击考试”。

金融行业强监管背景下,安徽安诚资本有限公司迁移落地手续较为繁杂,让企业力不从心。为此,区金融办与地区投促中心组成专班,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协助企业实施“非接触式”办理,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最终成功让项目落地。

普熙金融广场、金融会客厅(原成龙电影艺术馆)和金融秀带,已打造成“三位一体”普陀金融立体地标。一方面将不断深化与联交所、交大高金、华师大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一主两辅”金融平台的合作,打造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交互枢纽。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普陀正不断加快构建与区域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深化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力争三年内实现对重点企业全覆盖走访、管家式包干等。

以此,普陀将不断释放“掘金能量”,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在普陀汇聚,提升普陀转型发展的“含金量”,打造“普希(吸)金”,实现“金镶玉(相遇)”。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