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素有“赤色沪西”美誉,是上海开埠后工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昆明市东川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因“打翻的调色盘”红土地闻名。自2017年普陀区与东川区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以来,今年已经携手迈入第7年,两地围绕“中央要求、东川所需、普陀所能”,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医疗援助、教育帮扶、劳务协作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东西部协作硕果累累。
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 遍地开花
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连续干旱又没有水源的东川区梨坪村,村民用水主要靠人背马驮、接雨水,而缺水也制约了梨坪村的发展。然而,在沪滇帮扶565万元资金,以及设备、技术的投入下,“水往高处流”的奇迹出现了。
“我们采用‘自然能提水’工程,将大量的水以较小落差,通过提水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到高海拔的蓄水池。相比传统的电泵、光伏提水,整个提水过程不用油、不用电,既便宜又环保。”该工程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这一渠“逆着往上流”的活水涤荡了青山,也盘活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在梨坪村开展业务的云南枇杷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陆续与302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让村民每年不但可从每亩地中获得500元收入,还可提供6000余人次的务工岗位。
特色产业
在距离梨坪村约25公里的汤丹镇曾经也面临着类似的种植业发展瓶颈——水资源分布不均,传统种植模式亩产量相对较低,且易带来病虫害。虽然当地日照充足,气温合适,但是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2021年以来,普陀区投入大量帮扶资金,已在当地建起31140平方米日光智能大棚,44100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大棚,通过水肥一体化实现无土栽培和绿色种植,因地制宜帮助洒海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如今,汤丹镇已有1200余名农户流转土地、参与务工。两年来,智能大棚的经营企业昆明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支付劳务工资超300万元。
不仅农业蓬勃发展,东川区因拥有壮美的红土地,被誉为“大地的调色板”,当地旅游业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下,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2021年、2022年普陀区总计投入1100余万元建设红土地镇落霞沟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对落霞沟主景观周边村落180户民居建筑进行整治修缮;部分建筑墙面修复及外墙面改造17000平方米,对危险路段增加边坡围挡设施500米;增加符合当地风格栅栏2000米,有效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红土地景区的知名度,直接促进附近居民就业。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聚焦做深做透‘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帮助对口地区更好立标准、提品质、打品牌,在不断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果盘子’的同时,鼓起对口地区群众的‘钱袋子’”,普陀区援滇干部金鸣介绍。“同时,聚焦东川大洋芋、东川果蔬、东川花椒等进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利用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促进市场前端、营销后端、消费终端有机联动,让东川区产品找到销路、企业打开市场。
医疗、教育人才“组团送达”
当地劳务人力持续输出
普陀区人民医院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派出医疗专家到东川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手术带教、查房示教、疑难病症会诊、科研和学术讲座等帮扶工作,一个个科室在普陀专家的带动下变成了“网红”科室。
东川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是普陀区人民医院专家朱健焕从绘图设计、设备选购、人员培养一步步创建起来的。在这之前,东川区胃肠镜室无法实施内镜下治疗,如今却已成为东川人民交口称誉的重点科室,甚至达到了“一号难求”的程度,众多患者慕名而来,成为东川“最火”医疗科室。
医疗人才
教育资源方面,为帮助带动东川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普陀区按照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号召,选派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
普陀区的优质人才资源接踵而至的“送”达东川发展最前线,而来自东川的劳务力量也正在源源不断进入上海。
教育人才
据介绍,援滇干部配合当地政府每年制定《东川区滇沪劳务协作实施方案》和《关于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赴上海市转移就业的实施方案》,全面细化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就近就地转移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扶贫车间帮扶一批、开发公岗安置一批“五个一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在全区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召开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即时输送出去务工,做到全区上下“一盘棋”抓就业促增收。
2023年4月,普陀区与东川区签订了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书》,标志着两地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将再度携手向前。
“聚焦重点协作工作,共谱新篇。”援滇干部刘俊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产业协作,持续拓展消费协作,持续优化民生帮扶助力东川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健全两地协作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加强交流互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奋力打造东西部协作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