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普陀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上透露,2023年,普陀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54.43亿元,同比增长11.81%,增速位列全市各区第一,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4年,普陀将深化“中华武数”科创平台建设,并完成29项区为民办实事项目。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普陀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达41.04%,较上年度提高了4.08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最强支撑。
普陀“中华武数”科创布局不断完善。中以(上海)创新园加速推进产业培育与国际创新合作,深化中以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累计引进企业163家,落地各类知识产权607项。武宁创新共同体实施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沿线高校、院所、平台、企业等创新资源,举办科创集市等活动,形成以机器人、工控安全两大平台为引领的“百大平台”联盟。海纳工程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新增26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和标杆场景。
在优化城区环境品质方面,普陀“半马苏河”打响品牌,“半马苏河”公园开放,打造形成“数智普陀·半马苏河数字治理”场景,赋能精细化管理。丹巴路、西康路、梦清园游船码头建成,苏州河游船接待游客12.09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2024年,普陀将通过中外联动、区校协同、院所结盟、场景建设,促进“中华武数”平台运作体系、平台功能、要素配置和加速机制等不断完善。
普陀将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好元宇宙产业联盟。坚持规划与产业互为前置,因地制宜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突破产业用地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天地软件园、华师大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等园区提质增效,培育、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爆发力强的初创项目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