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普陀区打造适合每位学生的科学教育 2024年09月10日
来源: 上海普陀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在教育方面,上海不断依托城市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城市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科创人才。
打造适合每位学生的科学教育
普陀区向来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坚持“为每一位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适合教育”也成为区域多年来形成的一张教育名片。
在此基础上,普陀区于去年发布了《上海市普陀区科创人才苗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瞿志军介绍说:“这是上海市首个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为有科创潜质的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让科学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位学生。同时,区域在科学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也在逐渐提升。”
目前,普陀区有4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7家市级科普基地和7家区级科普基地,集聚了16家科研院所。区域还打造了“中华武数”科创布局,拥有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10个、市级平台32个。
此外,区域还为青少年们引进了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顾玉东院士医学人才早期培育基地”;联合中国首批航天员陈全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航天企业,成立了以航天为主题的上海市学生科创教育基地。
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普陀区的科学教育起到了引领性作用。近年来,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全区青少年打造了高质量的校外课堂,推出了七大类86门课程,包括“好课”“共享课”“探馆课”“趣玩课”等,指向学生的成长体验、学习启蒙、问题解决、特长提升等。
“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是我区这几年来重点打造的项目。中心坐落在普陀长风一号绿地苏州河畔的水科普基地,由‘自然界中的水’‘人工世界的水’和‘实验室中的水’三大板块组成,涉及水循环、水利工程、水净化等知识点。中心也邀请到了区域内经验丰富的科学教育教师开发了二十余项主题探究活动,供科学爱好者们一同学习、探究。”瞿志军说。
形成“一校一品”科学教育氛围
普陀区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打造校本化的科技教育品牌,并面向全区学生进行共享和辐射,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科普特色课程。预计到2025年年底,可以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挥学校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形成全区浓厚的科普氛围。
瞿志军介绍说:“科学教育不是‘高精尖’的,而是‘玩出来’的。普陀区的科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已经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快乐活动日’、课后服务、社团课程等时段,让孩子们在实践和体验中‘玩转科学’。”
上海市新普陀小学西校坚持开展气象环保教育18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恒星少年”。
学校里建有一个集知识性、科普性、实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气象站,也成了学生们开展气象科技教学实践的主阵地。
新普陀小学西校也被评为了“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
同济二附中坚持开展安徽巢湖研学活动10余年。
学校每名高中学生都会去安徽巢湖进行3天2晚的考察,展开一场跨学科探究。他们实地观察了解地质结构,同济大学地质专家和硕士生也会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巢湖,同济二附中的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研中学,他们在每一次“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拓宽了人生的体验和眼界。
普陀区有以科技为主要办学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2所,为曹杨中学和同济二附中。“十四五”期间, 普陀区共有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5所、上海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5个。
为潜力学生提供“培箐课程”
对于具有科创潜质的学生,普陀区为他们打造了精准科创“培箐课程”。各中学在稳步落实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基础上,挖掘出具有潜力的优质科创课题,进行重点孵化。
普陀区为这类学生组建了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团队共同探索科创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开发一套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高品质的凸显科创素养培育的“培箐”课程。
此外,普陀区还积极动员区内高中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前置培养课程,并参与选拔。近3年来,共有20名学生入选了“上海市英才计划”,区域也开拓了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等社会科创资源,对接强基计划,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全方位的培育及展示平台。
在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DI中国区年度成果展示、OM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国区比赛等国家级、市级科技活动中,普陀区的获奖人数达到了3000余人次。
普陀区将继续秉持“适合教育”的理念,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普适性的科学课程和多元科技扬长课程;积极拓展校内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将优质的课程和师资向基础教育延伸,形成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