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普府【2008】64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关于促进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二日
关于促进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出来,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普陀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区之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现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工作实际,就推进本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要从时代发展要求和区域建设需要出发,按照“三片五区、三态五业”经济发展格局的要求,探索普陀区内涵式发展的新方向。立足普陀优势,充分挖掘传统资源、积极打造精品载体、努力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位和质量,使之逐步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基本原则
(一)体现发展方式由“资源推动”向“知识创新”的转变
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普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要顺应市场规律,也要加强指导引导,在体现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同时,充分展现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税收与就业的产业潜力。使区域经济由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知识创新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动机构职能由“事业主导”向“事产并举”共同发展的转变
文化发展与繁荣,需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方面的共同支撑。政府机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完善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和发挥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以产业带动事业,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三)促进产业布局由“零星分散”向“聚焦重点”的转变
普陀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改变原先各文化企业零散发展、小打小闹的局面,打造兼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必须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和人文条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现普陀文化创意产业向高水准、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四)引导管理机制由“分散自发”向“统筹有序”的转变
提升普陀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职能,改变文化产业自发发展、缺乏有效引导的现状,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文化产业根据产业规划有序推进;必须创新管理制度,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为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发展方向
(一)产业导向
1、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是我区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之一。要依托苏州河亲水岸线和休闲娱乐产业相对集聚的街区,利用艺术节、电影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文化休闲娱乐业的内容,提高文化休闲娱乐业的层次,并形成业内龙头企业的集聚,创建在全市范围内较为有名的休闲娱乐品牌。
2、文化旅游业
充分利用苏州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系列主题博物馆等特色资源,依靠玉佛文化城、米高梅娱乐中心和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礼等大型文化项目的有力带动,开发近现代工业文化游、宗教文化游、苏州河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品,打造标志性文化旅游景点和多元文化项目,提升区文化旅游业品质,形成上海都市文化旅游重地。
3、文化艺术创作与经营业
依托苏州河优美的滨水风景和两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近代建筑,鼓励开展以“苏州河”为主题为素材的小说、戏曲、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雕塑、书法、摄影等系列文学艺术创作。支持莫干山路50号的春明现代艺术产业园的发展,进一步汇聚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支持长寿路上的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的发展;开发昌化路,打通莫干山路与长寿路艺术品市场,打造艺术品拍卖的行业品牌。将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艺术创作与经营业在长寿路、昌化路及苏州河沿岸的聚集。
4、软件与动漫产业
依托上海天地软件园等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题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加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在软件开发、软件外包、游戏动漫、系统集成、及人才培训等方面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与华师大合作,建立区、校共享机制,搭建“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合长风会展业建设,引进“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项目,培育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5、演艺和影视制作业
采用合资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演艺和影视制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影视制作公司及演艺代理公司。通过新建、改造等形式,在真如城市副中心、苏州河沿岸、桃浦等地区建设多家不同档次影剧院、小剧场等文化设施,培育电影和演艺业。
6、广告会展业
利用长风生态商务区、真如城市副中心、桃浦都市产业园等服务业集聚区的载体资源,配合总部商务、都市休闲、物流贸易、科技研发等功能,以及苏州河生态走廊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广告业、会展业,以承办接待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大型活动、专业展览为契机,形成场馆、广告、运输、咨询等综合服务群体的融合发展。
7、出版和印刷业
充分利用华师大出版社教育出版业资源,培育以动漫出版为特色、以教辅出版为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业。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壮大实力的原则,依托桃浦包装印刷城、大力发展高档印刷、特色印刷和包装装潢印刷,积极与广告、设计、动漫等上游产业链结合,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印制水平、规模效益突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著名印刷品牌。
8、文化教育培训业
注重发掘刘翔、孔祥东、丁俊晖、潘晓婷、常昊等我区文化名人资源,积极发挥名人效应。扶持孔祥东艺术中心、潘晓婷中国青少年台球训练基地等已有品牌,支持名人投资创业或授权经营。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育产业,引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考试机构,创新多门类、多形式、开放型艺术教育培训市场化运营机制,力争在相关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领域走在全市前列。
(二)功能布局
形成“一带一心一城十街区”的文化产业功能布局。
1、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依托苏州河两岸人文宗教、产业文明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艺术资源集聚,打造苏州河沿线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产业带。结合景观生态建设和综合整治,建设苏州河历史变迁博物馆等设施,增强文化交流、创意开发、馆藏会展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传承百年工业文明,凝聚现代文化内涵,创建上海西北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长廊。
2、真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通过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文化广场、歌舞剧院等标志性城市文化公共活动设施,开展高雅艺术表演、对外文化交流、区域历史陈列展示、大型艺术节庆等活动,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代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形成幅射长三角地区、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3、玉佛文化城——依托玉佛文化城项目的开发建设,着力丰富和提升“玉佛文化”品牌,紧密围绕营造亚太级特色文化旅游区的目标和主线,加强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挖掘、整理、集聚和合理开发,把环玉佛寺区域建设成为中国 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特色文化旅游胜地、佛教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创新和体验服务中心。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在普陀区域内逐步形成十大特色文化服务产业街区。
长寿路休闲服务街区——在原有的休闲娱乐服务基础上,依托玉佛寺等文化资源,结合楼宇经济的发展,加强文化艺术市场、休闲商务活动等现代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功能,使休闲服务成为长寿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打造现代艺术风尚和娱乐休闲享受相融合的人文社交圈。
莫干山路滨水艺术街区——依托莫干山路50号的春明现代艺术产业园汇集的一大批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加快相邻区域的旧里改造,与周边的大型商业设施项目建设有机结合,有机推动跨苏州河人行景观桥梁与亲水岸线建设,连通大型滨河绿化景区梦清园,形成富有人文艺术气息的休闲旅游街区。
西康路文化艺术街区——充分接收静安区文化艺术辐射,开发高档商务楼,引进先锋艺术馆、异域风情酒吧、时尚服饰店等文化商业设施,吸引文化企业总部入驻,吸引创意人才创业发展,建设集文化、艺术、商业、休闲为一体、引领时尚潮流的高雅文化艺术街区。
武宁路西宫文化商业街区——依托西宫滨水资源及轨道交通枢纽站建设的规划条件,整合周边的土地资源,形成东、西联通的开放空间。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底蕴和吸引力,建设美食文化街、特色购物街、DIY创意生活街,合理布局主题博物馆、环球影城、集藏品交易中心、会展服务中心、健身娱乐中心等商业文化设施,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商业集聚街区。
曹杨路复合文化街区——结合轨道交通11号、13号线枢纽站建设,加大曹杨路、白玉路区域的旧里改造力度,重建小万柳堂等历史文化设施,建设旅游休闲、娱乐购物设施。依托印钞博物馆、华东政法学院等文化资源,精心做好苏州河滨水岸线的建设工作,架设跨苏州河人行景观桥梁,吸引曹家渡地区人流,形成跨苏州河两岸的复合性文化商业街区。
大渡河路现代娱乐街区——抓住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建设契机,依托长风公园的自然资源和正在建设中的米高梅影视娱乐中心,积极开展上海电影节开闭幕式、长风动漫艺术节、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推动“一园十馆”、著名影星影视馆等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开发有特色的体验式娱乐、主题休闲购物、餐饮等设施,形成以影视动漫、时尚娱乐为主体的文化娱乐休闲街区。
中江路软件动漫街区——依托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环境,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依托华大出版社的文化出版优势,拓展文化产品出版领域,增加文化产品种类,推动动漫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舞台剧和动漫新品种开发的共同发展,形成软件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方天地。
梅川路商旅休闲街区——依托梅川路上的商务、商业、文化、休闲、餐饮机构,利用百联中环广场、麦德龙总部等商业设施聚集的人气,办好梅花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梅川路休闲街的知名度,打造上海中环商圈有吸引力的商旅、休闲、娱乐街区。
真南路包装印刷产业街区——依托包装印刷城和周边包装印刷产业资源,支持上海包装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等发挥骨干企业核心作用,积极参与“世界包装设计谷”建设,着力发展包装设计、高档印刷和包装装潢印刷,集聚具有国际先进印制水平、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包装设计、印刷、复制骨干企业。
古浪路广告会展产业街区——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抓住真如城市副中心和桃浦都市产业园发展的机遇,在金光商务区开发建设会展设施,吸引广告会展企业,集聚文化创意、广告服务人才,为周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服务,形成广告会展产业集群。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到2015年,构建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普陀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形象特色鲜明的上海西北地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体现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形象。
2、到2015年,普陀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新建、改建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
——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企业与文化创意品牌,推进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交融。
——确定详细的文化产业发展门录,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库,完善文化产业数据统计体系。
——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对区级税收贡献的比重有所增加。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
1、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纳入区域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推动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通过产业导向政策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研发补助、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要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予以有力扶持。
2、加大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街区建设投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区内各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序安排文化创意产业街区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促进特色文化区域的形成。
(二)加快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改革
1、着力推动区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调整、加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增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同步实现管理制度的改革,保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
2、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增加工商、税务、统计等职能部门在文化产业统计方面的相关职能,在人员编制和津贴费用上给予一定的配套保障,准确跟踪、检测和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3、对区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选择有潜力的文化事业单位,在适当的时机转制为经营性的文化服务企业。
(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建设
1、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在我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设置鼓励投资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录,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2、扶持文化产品市场建设。搭建文化产品经营的各类平台,鼓励文化产品经营企业向上游的文化产品创作和下游的文化产品消费与衍生产品经营延伸,做大文化产品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3、引进或组建大型文化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整合区属文化体育产业资源,搭建文化产业平台,逐步培育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和专业品牌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并力争培育成为上市企业。
4、实施“中小企业扶优工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鼓励金融机构试点开展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
(四)营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1、鼓励创意产品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鼓励计算机软件等版权登记。
2、强化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贯穿于创意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措施,打击各种侵犯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行为。
4、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
(五)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积极吸引从事文化产业的国际、国内优秀人才落户普陀。充分利用上海的生活、文化和教育优势,重点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人才、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对符合引进人才条件的设立绿色引进通道,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上海市常住户口或居住证。
2、健全认定机制。建立区优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优秀人才的认定机制,对相关企业和个人是否享受本意见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认定。
3、建立普陀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档案和信息库。梳理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进行有机地分类管理与服务,制定具体的急需专业人才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
五、机制保障
(一)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小组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谋划全局,形成贯穿始终的统一目标考核体系。
2、形成工作机制。要形成以文化局等职能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分工合作。
3、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在统一组织领导和创新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决策力度、增进统筹协调、提高落实效率,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切实、有力的推进。
(二)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1、丰富载体基础。鼓励社区、学校、影院、剧场等文化场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的孵化载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实群众基础。
2、搭建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专家研讨会、博览会和比赛等,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3、鼓励社会参与。鼓励设立各种有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研培训、咨询服务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机构,搭建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平台,形成促进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