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3-2035)》政策解读

2024年03月05日 来源: 上海普陀

1.为什么要制定普陀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2023-2035年是普陀区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建设城区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和构建国土空间韧性治理格局的关键期。普陀区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领域整体态势平稳,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序推进,城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区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突出表现在自然灾害风险趋于加大、事故灾害风险复杂交织、城区安全韧性亟待加强。为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上海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上海市综合防灾安全韧性分区分级建设指南》指引,普陀区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了《普陀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2.本《规划》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摆在城区建设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强化安全发展和安全韧性适应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将安全发展贯穿城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城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委领导,多元共治;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科技支撑,强化韧性。

3.本《规划》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城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机制基本健全,全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安”效果明显,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城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高效科学,城区综合防灾安全功能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显著增强,城区综合防灾安全维持力、恢复力、发展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能够应对发展中各类风险、有快速修复能力的“韧性城区”。

4.普陀区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由几部分构成?

按照《上海市综合防灾安全韧性分区分级建设指南》,普陀区外环内应当在依托和配合一级防灾分区综合防灾安全功能韧性建设的同时,注重内部挖潜,资源整合,重点提升韧性协同能力,外环以外区域应注重后发优势,重点提升防灾减灾工程及设施能力。

城区综合防灾减灾韧性体系立足于城区防灾基础设施“平急转化”需求和空间韧性治理格局需要,由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三部分构成。其中,功能韧性是保障城区运行的常态基础,包含管理功能、防御功能、社会功能和布局功能四项核心内容,其中布局功能是支撑前三项功能的空间保障基础;过程韧性以维持力、恢复力、发展力为支撑,是应对重大灾害情形的内生动力;系统韧性是依托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安”创新举措,同步融合了城区防灾减灾管理要求,更是对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的数字化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为态势感知网络化、监测预警集约化、防灾减灾数字化三个方面。

5.普陀区防灾空间是如何布局的?

本《规划》以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划定防灾片区,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高等级避难场所为心,以陆域救援疏散干道、水域疏散救援干道为轴,基于防灾片区、防御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布局“一核一心、三轴四片、多点互通、多线串联”的灾害防御与避难救援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布局。

图片1.png

普陀区防灾减灾空间格局图

一核一心:“一核”——普陀区综合防灾应急指挥中心;“一心”——I类长期固定应急避难场所;

三轴四片:“三轴”——陆域疏散救援主干道(外环高速)、陆域疏散救援次干道(沪嘉高速)、水域疏散干道(苏州河);“四片”——四大防灾片区,即中部真如城市副中心拓展防灾片区、西部桃浦智创城战略储备防灾片区、南部商业商务核心承载防灾片区、东部滨水生态休闲防灾片区;

多点互通:服务于多个街镇的防御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通过各级疏散救援通道串联;

多线串联:串联各类防灾减灾设施的多种类、多级别的救援疏散通道。

6.主要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包括哪些?

本《规划》主要防灾减灾设施包括3大类14小类,由灾害防御设施规划、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和应急保障设施规划三部分构成。其中,灾害防御设施规划包括消防救援、抗震救灾和人民防空3类设施;应急服务设施规划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监测预警、避难场所、疏散交通、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宣传教育7类设施;应急保障设施规划包括功能分级、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信4类设施。

7.本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规划》实施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协调,强化组织实施;坚持科学施策,强化韧性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强化保障支持。

 


分享: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