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巧解难题,社区里的天台农场升级了 2023年11月16日

来源: 上海普陀

普陀甘泉路街道新宜居民区干部在“四百”大走访中发现,居民王大爷退休后钟情于种植,总是想尽办法在家门口开辟“自留地”种些瓜果蔬菜,对社区干部的劝阻依旧我行我素,多年来成为绿化整治的老大难问题,让社区工作人员颇为头疼。

1116_140002_868.jpg

1116_140014_651.jpg

拆除前,居民在小区绿化带的种植区

虽然王大爷的性格有些固执,但为人善良,是个“热心肠”。“疫情期间,王大爷将自己种的蔬菜无偿分给小区里有需要的邻里,虽然量不多,但大家还是很感动。”社区干部说道,“所以后来我们想着‘堵’不如‘疏’,既然王大爷喜欢种植,不如就找个地方让他规范化种植,同时也让小区里其他居民也参与进来。”新宜居委会干部想到可以利用党群服务站屋顶的区域为王大爷开辟一片绿地。今年4月,居委干部在综合考虑屋顶承重、建筑规范等因素后,在服务站的屋顶做了加固围栏等安全防护措施,王大爷也在居委干部的指导下在屋顶用种植盆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蔬菜,不光如此,小区里喜爱种植的居民和社区志愿者们也参与到了屋顶农场管理和种植当中。有了天台农场,王大爷不再在家门口“自留地”种植,小区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社区居民也对天台农场十分认可。

1116_140034_129.jpg

王大爷在天台农场浇水

“天台农场建起来后,我们想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自治共治中来,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不知道餐桌上的瓜果蔬菜是如何得来的,如果让他们能够吃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蔬菜,一定很有教育意义,也能从小培养他们社区主人翁的意识。”新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颖英说道。让小朋友参与进来首先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原先天台农场略显简陋的环境就需要好好改造一番。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天台农场,参与天台农场,让新宜居民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新宜居民区将天台农场项目纳入了居民区自治项目,最终项目以居民代表投票全票通过。

1116_140109_182.png

新宜居民区自治项目讨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升级改造,新宜居民区413弄2号“家门口的服务站”天台自治农场在原有基础上拓展项目,提升品质,在农场墙面进行了主题彩绘,增添了立体字和logo等文化符号,还对种植箱进行了美化。新宜居民区党总支邀请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和上海市儿童世界基金会普陀幼儿园的小朋友共同参与到天台自治农场的建设中,先后举办了种菜、寻找蔬菜、蔬菜丰收节和“我眼中的蔬菜是这样哩”主题画展等活动。

“社区党员带着小朋友一起种植、采摘蔬菜,不仅发挥了党组织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让小朋友们体会到了自己劳动所得带来的快乐。”沪太新村第一小学刘老师表示,“亲手种菜得到的知识也是课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也将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体验。”现在,新宜天台农场呈现出一片枝繁叶茂,瓜果满枝的盎然景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运营,努力把天台自治农场打造成一个四季如春,集科普、生态、休闲、助老为一体的多功能微生态园。”顾颖英说道。

1116_140132_506.jpg

1116_140146_902.jpg

种植活动

1116_140207_601.jpg

1116_140219_974.jpg

“我眼中的蔬菜长这样哩”学生画展

1116_140239_175.jpg

1116_140251_737.jpg

1116_140309_450.jpg

1116_140323_136.jpg

1116_140336_841.jpg

蔬菜收获活动

“社区治理既不是粗放式管理,更不是粗暴式解决问题。想民所想,多元共治,设身处地主动为我们的居民解决问题是我们社区治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深入调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多元共治、互助共享的工作机制,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打造宜居、便捷、智慧、乐活、共享为老服务样板小区。新宜居民区用天台自治农场化“堵”为“疏”,巧妙解决了小区内一些居民长期占地种菜的问题,通过自治方式增强了居民主人翁意识,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天台农场还对附近学校学生起到了劳动技能教育的作用,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