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本记录册,这是普陀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们在“走街串巷”时的“标配”。作为离居民最近、与居民最贴心的“主心骨”,多年来,在普陀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各居民区的工作人员们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指引,坚持做好“五个一”,即记好一本民情笔记、收集一个群众好建议、提出一个社区治理治理金点子、解决一个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一件靠谱民心事,用实际行动收获了来自居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一篇民情笔记就是一本民情账本,民情笔记越记越厚、民情账单的分量也就越来越沉。社区干部们在走访中记民思,集民智,通过与老百姓的深入交流,萌发出一个又一个社区治理的“金点子” ,努力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提升幸福感。
自治建设篇
曹杨新村街道 兰溪园居委 徐峰
为了引导社区单位、居民群众共治自治,可以通过发动居民主动建立管理自治团队和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区单位制定空间自治公约;发动社区党员参与管理自治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164号美丽楼组创建。
曹杨新村街道 金岭园居委 陈骏
为更好地架起居委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桥梁,留住居民对社区的“情”,可以通过社区月刊,帮助居民了解社区工作、发布小区重点项目推进情况、预告活动服务项目安排等,进一步实现居委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的良性互动。
万里街道 香泉居委 胡刚
为丰富“一品香泉”品牌内涵,围绕“让社区居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居委社工通过开展民心亭“微更新”,推动社区治理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享”转变,让社区居民参与讨论社区各项事务,提出自己的建议,进一步凝聚社区治理的“向心力”。
万里街道 万里名轩居委 刘洁芸
为了最大发挥中央景观绿地的作用,结合居民建议,打造充满互动体验的活力阵地,进一步助力打造万里社区特色自治系列项目。
桃浦镇 新家园居委 夏童雯
“给权于民,汇集民智。”让更多居民成为社区事务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积极发展有专属特长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多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环境美化篇
长风新村街道 师大一委 梁玲丽
针对223号小包垃圾问题,提出以下社区治理方法:广泛宣传倡议书;号召保洁员、志愿者值守早晚高峰时段;动员社工、志愿者巡查、宣传;鼓励进展、表扬进步;依托“社区云”,开展“小包垃圾随手拍”活动。
长寿路街道 陕北居委 胡淑芳
针对公寓面积小、绿化面积小、绿化覆盖面积低等情况,可以利用有限空间,将花盆从“楼道杂物”转换为“美丽风景”,为居民打造美丽楼道。
宜川路街道 泰二居委 朱婷婷
为破解“综合改造后绿化的长效治理”难题,消除黄土裸露,可以建立志愿团队,充分发挥“第二梯队”作用,定期开展各项活动,以居民自治共治力量进一步美化小区。
长寿路街道 苏堤春晓居委 张晓娟
↓ 改造前 ↓
↑ 改造后 ↑
为破解“无名道路治理”难题,社区居委提出可以通过党建引领,与居民代表、物业、居委会一起讨论总体建设目标及方案,对“无名路”施工翻新,缓解交通压力,实现环境美化。
社区服务篇
长风新村街道 曹家巷居委会 张梅芳
为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寒暑假期间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社工依托曹家巷共享家资源,提出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护苗活动——“大手牵小手,温情相陪伴”青少年社区寒暑托,进一步帮助社区青少年提升社会化能力。
甘泉路街道 合阳居委 赵燕红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级“防护网”(社区工作群、楼组长群、志愿者群、楼组群)的积极作用,可以组织能做事、想做事、能做好事的居民担任团长,为楼组长安排一位年轻志愿者,进一步满足居民各类需求。
石泉路街道 品尊居委 姚玲
为提升新型就业群体对街区的归属感,更好地服务街区居民,可以打造新业态服务驿站,建设属于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共享空间。以联动促服务,以服务促融入,以融入增实效,进一步构建社区互联互补互动新格局。
宜川路街道 中远一委 徐坊
小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可以更好开展垃圾分类,全力推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迈向智慧化、便民化,营造美丽的社区环境。
真如镇街道 真西五居委 田文琼
为了让居民及时了解社区情况,化简人员重复登记的情况,可运用社区信息化播报新方式,更快速、更高效、更简洁、更透明地向居民传递居委工作信息,让工作透明化,使社区居民一目了然的知晓情况。
长征镇 建德居委 唐盛赟
通过打造专属IP,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社区温度值,形成社区和睦、幸福、快乐、爱恋等共同文化和愿景。
长征镇 象源丽都居委 郁林丽
通过设置、维护楼组微信群,可以及时掌握居民信息,高效发布各项通知,促进居民与居民间的感情、加强居民与居委间的沟通。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如今,民情笔记的故事还在延续,而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普陀区全体社区工作者们用心架好“连心桥”,用情铺好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他们切实疏通社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为基层治理凝聚起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