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智慧打造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态校园 2024年10月08日     来源: 普陀教育

  

  一所历经公办、转制、民办三种办学体制转换的小学,如何发挥民办自主办学的优势,成功“脱颖而出”?一所设施陈旧、资源匮乏的普通小学,如何立志改变,实现“涅槃重生”?一所民办小学,如何对接时代要求、对照教育规律、对准办学特色,将先进教育理论转变为有效教育行为,呈现“生态校园”?

  金洲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潘阿芳用35年教育生涯,27年校级管理岗位,20年民办教育经历回答“办学之问”,带领团队磨砺成“金”,花开芳“洲”。

  “2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有幸历经了学校转型发展的3个阶段。这是挑战、是磨砺,更是成就。”翻开履历,民办教育始终是潘阿芳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年,她在公办转制阶段接棒金洲小学校长。学校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却也面临更复杂的内外关系。她细化管理,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狠抓质量提升,主持市级课题研究,为学校赢得了生存权。

  2007年,学校成为面向全市招生的全日制民办小学,在拓宽生源的同时,也迎来了“高水平学业质量、全方位发展”的新挑战。为了回应期待,潘阿芳将“生态理念”融入课堂,勤耕不辍11年,培育出一批批具有“阳光、自信、多元、创新”精神气质的金洲学子。

  2018年至今,学校先后迎来公民同招、政府购买学位等政策变化。她发挥“头雁”效应,靶向施策,启动全环境育人工程,研发学生素养评价管理平台,打造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圈,以“文化治理”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回望每一次变革,潘阿芳有感动、有感谢、有感慨:“学校这2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的教育理想生成、践行与升华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择一业,爱一生;用一心,成一事。”

  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如何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潘阿芳作为学校引航人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

  基于民办教师流动性强的特点,她提出“师德为先、能力为本、标准先行、生涯成长”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优化成长环境,构建“生态圈、生态链、生态点”,建立“头雁、群雁、雏雁”三级发展梯队,助力不同能力层级的每一位教师取得专业进步,实现生涯发展。

  她以“规划引领、靶向提升、情感留心”为策略,构建“骨干引领、新老交替、合力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依托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中青年优秀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采取项目化团队研修的方式,探索跨学科教研和课程设计的新样态新模式,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立足当下,潘阿芳时刻提醒自己:要进一步增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回答好“怎么当好党支部书记、校长?怎么带好教师队伍?”这份时代答卷。

  画好自我个体画像,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办学格局和育人智慧;画好教师团队画像,实践教育家精神,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画好工作室群体画像,撒播教育家精神,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潘阿芳将一如既往当好教师专业成长的陪跑者,描绘团队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一年级新生家长说:“初次入校,看到校园充满朝气的主色调,处处透露浓浓的人文气息,让人一见倾心。特别是学校大门的墙上‘让每一个学生拥有金色童年’大字特别吸睛,更说到我心坎里了。”

  家长的选择,是对学校育人方略和办学质量的认可。不少毕业班学生家长表示,金洲校园呈现出生态教育、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三者有机融合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金色童年,都能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在潘阿芳看来,民办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供给上,要用好这些优势和资源,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为此,她将办学置于生态视域下,将教育置于高质量标准中,探索覆盖办学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家校全投入的“生态教育”,使之成为立德树人校本化、文化育人特色化、奠基成人品牌化的创新范例,把金洲校园打造成“适合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地。

  “生态教育就是一场场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静水流深的教育教学变革,每一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在‘剥茧抽丝、破茧化蝶’,实现成长和蜕变。金洲的民办之路、发展之道,就是始终以更新更快的变革,回应时代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潘阿芳如是说,亦如是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