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深化协同育人

2024年03月28日 来源: 上海普陀

2023年,普陀区成功申报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持续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内容、载体和机制,努力形成与普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协同育人服务体系,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完善机制建设,保障协同育人规范性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普陀区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将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区委、区政府将协同育人纳入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区教育局牵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妇联负责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建设,发挥妇联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区民政、司法等部门切实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工作职能。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体教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等议题进行专项研究,统筹推进实施协同育人工作。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三次工作例会,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公益等工作进行专题研判和部署。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协调会就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分工落实,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规范制度建设。区教育局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主导作用。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普陀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普陀区中小学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普陀区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的工作方案》等,进一步规范家校合作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提升家长开展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的能力。其他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普陀区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关于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校外安全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的通知》等,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协同育人工作体系的顺利运行,切实提升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和保护工作的成效。

第二、创新“三进”活动,丰富协同育人工作内涵

普陀区相继成立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切实加强专业指导。

(一)服务进家庭,做智慧家长的同行者

一是开展多维度家庭教育指导。区教育局每月开展“馨家园”月末家长沙龙,2019年至今,共计13万人次参加学习。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开发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聚焦“生命教育”“成才观”“亲子关系”三大主题,结合“双减”政策等家庭教育的热点,形成家长学校课程资源清单和资源包,线下讲座与线上课堂相结合,辐射更多家长群体。

二是针对困境儿童提供家庭支持服务。普陀区妇联、教育局、民政局联合联动,拓展性建立普陀区“邻家妈妈”导师团互助协作组,由“邻家妈妈”、所在学校“学生导师”、居(村)委儿童主任,共同为结对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给困境儿童打造一个专属的家校社关爱圈。

(二)指导进校园,做全员导师的支持者

一是基于成长导向,开展专题指导。区幼儿园针对家长养育和入园适应等,开展家庭教育项目研究,如《培养3-6岁幼儿健康生活习惯亲子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基于微信平台的新生入园家园衔接微课开放的实践研究》等,有效缓解新手父母们的养育焦虑。区教育局与区妇联组织骨干教师组建讲师团,为全区初中学校6-7年级配送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和家长宣讲服务。

二是基于发展导向,优化育人氛围。每年,区教育局与区卫健委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近千名师生家长直接参与辅导。区教育局每年开展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均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组织奖。

三是基于问题导向,提供专业支持。区教育局建设“益心成长”普陀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大数据支持下的区域协同育人工作靶向研究,构建“数据采集-专项评估-问题反馈-精准施策”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实效。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志愿者进入心理中心,开展月坐诊活动,有效减少家长和学生的病耻感,近三年来,300余名学生及其家庭受益。

(三)宣传进社会,做科学理念的传播者

一是建立宣传阵地,普及科学育儿观。2019年起,区教育局推出普陀家长“润心学堂”栏目,每周两期推送家长学校优质微课,助力家长梳理科学育儿观和成才观。截至目前,累计推送123期,阅读人次超15万。区妇联开通“长三角之声”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在255个居委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点。区检察院在“上海普陀”视频号推送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

二是建立公益宣传标识,扩大家庭教育科普面。区精卫中心和区心理中心历时2年编制推广的“心博士”青少年心理发展科普漫画于2023年6月正式出版。区家教中心推出“叶子姐姐”“PT吉祥三宝”“小田老师”科普宣传系列,在微信平台上开展宣传推广,引导家长陪伴孩子走过成长关键期。

三是建立合作共同体,拓展协同育人工作圈。区教育局与华东师大、市精卫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发挥专业部门和宣传部门的资源优势,弘扬优秀家教家风。区检察院、区教育局联合出台《普陀区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的工作方案》。在全区156所学校建立强制报告联络员,同时,聘请41名旅馆从业人员、医生担任联络员,及时发现、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区公安分局、区教育局定期开展校内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区民政在10个街镇未保站建立“未”爱小屋,区政法委牵头在万里街道率先试点建设“心防工程”,建立全市首个“心理学科普馆”,多方关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聚焦关键要素,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形成一个机制。普陀区始终坚持家庭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机制、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在具体落实方面,开展各类交互活动;在质量保障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合作中共建共享家庭教育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服务质量,形成开展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是建立一支队伍。普陀区现有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区家庭教育指导骨干教师19人,其中有3名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组建了由骨干教师、医生等共同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区妇联打造上海首家区级巾帼培训基地,组建区巾帼护家志愿者队伍等,合力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是立项一批课题。定期开展调查调研,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区教育局相继开展普陀区3-14岁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服务需求调查、全员导师制试点学校阶段性家校合作工作调研、“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情况”调研。调研工作为开展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经验生成和成果推广,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持续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校家庭教育科研素养。指导学校积极参与市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目前已结题、在研课题近40个,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市级优秀和良好课题。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