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平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加快提升普陀区生态空间韧性的建议”的题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根据《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涉及到普陀区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外环环城公园带、桃浦楔形绿地、千园建设(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滨水绿化、生境花园、绿道、苏州河两岸栖息地建设等。
2021年,普陀区规资局编制《上海市普陀区单元规划》,并获市政府批复。在空间结构上,普陀区将“契合上海2035生态网络,落实‘一带’—外环绿带,‘两楔’—桃浦楔形绿地、吴淞江楔形绿地重要生态空间。贯通桃浦河、苏州河滨水空间,塑造滨水公园带,构建‘十’字生态骨架;北部链接桃浦地区,中部贯通真如城市副中心和真北地区中心;南部打造苏州河滨河活力带,链接长寿板块和长风地区。”复合型的生态空间有利于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发挥林绿水的生态效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等市政配套工程,为城市防范和抵御强降雨、洪涝水等自然灾害提供冗余空间。
在公园体系上,全区形成“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规划4公顷以上地区公园14处,规划3000平方米至4公顷的社区公园,承载社区运动、休闲、散步交往功能,规划400-3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实现全区4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100%。在规划公共绿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打破土地权属的壁垒,通过政府引导加强生态空间的利用率,实现生态空间多重效益,助力于城市综合韧性的实现。
在规划指标上,到“十四五”末期,普陀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近100%,绿化覆盖率将达30.55%,人均公园绿地将达5.83平方米。结合“十四五”发展和城市更新要求,普陀区开启了“蓝网绿脉”专项行动。聚焦大型公共绿地、环城生态公园带、街心花园、转角绿地、沿路和滨水绿带绿道、行道树更新等内容,打造具有普陀特色的“点上覆盖、线上连通、面上提质”绿化体系。35万平方米的半马苏河公园,100公顷的桃浦中央绿地,精巧的绿地设计、流畅的公园路网,独特的色彩搭配,通过密林配植,这些绿地不仅仅是优美的花园,更将是大型的、可持续的生态净化系统,成为城市的“绿肺”。充分利用河道水系,做足蓝绿融合的文章,通过绿地建设、水环境治理等手段,做到林水复合、水绿交融,绿让水更清,水让绿更美。
在科技运用上,由普陀区林长制办公室牵头,10个街镇已完成了生态资源家底排摸工作,完成一张图和资源信息清单编制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绿化资源动态管理。为生态空间管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普陀区两级林长制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日常巡查和专业巡查,运用“护林通”小程序,监控绿地养管情况和生态灾害发生情况,对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可以做到实时监控。
在部门协作上,普陀区林长制建立普陀区林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协作制度。普陀区林长办共设区绿容局、区规资局、区建管委等19家成员单位,各单位依据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职能,做到密切联系、互相支持、有机融合和有效协作。针对治理生态空间韧性实践中需要涉及多方利益群体之间在进行权衡的问题,将有效运用林长制体系中的部门协作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多做基层调研,鼓励多方群体加入生态空间的建设和维护队伍中来。
感谢两位委员对普陀区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