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关于印发落实《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意见

区教育系统各完中、初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区教育学院: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保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高质量落实,进一步深化本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实施的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沪教委基〔2024〕18号)等相关要求,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以践行普陀区“适合教育”理念为指引,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激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内驱动力,构建适性普惠的区域教育生态。

(一)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弘扬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养成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技能,富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健康的身心和审美情趣,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坚毅勇敢、自信自强、诚实守信、明辨是非的品质,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的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观念,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激发学校高质量办学内驱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制定并实施符合《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要求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够积极投身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要加快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和鼓励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保障“双新”课程理念转化落地。要建立和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进步,强化基于实证的评价,探索智能评价,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公平、尊重、包容、宜学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利用校内外场域空间,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要加强校家社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一所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潜心育人,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

(三)构建适性普惠的区域教育生态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学校的校际差距,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政策环境,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创新,为课程教学改革和潜心办学育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发挥区教育学院在干部教师研训中的专业支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健全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形成资源体系,支持教学全流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数字化转型教学新样态。加强社会资源统筹,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革,拓展教育资源和渠道,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任务

(一)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1.明确课时安排。严格遵循《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坚持“五育并举”,践行德育引领、智育启迪、体育强身、美育熏陶和劳动教育实践,紧密贴合区域特色、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个性化潜能,参照周课时安排建议(见下表),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表1 小学周课时安排建议

科目/年级/课时

道德与法治

2

2

2

2

3

语文

8

8

8

8

8

数学

3

4

5

5

5

外语

2

2

3

3

3

科学

2

2

2

2

2

信息科技

 

 

1

1

1

体育与健康

5

4

4

4

4

艺术/音乐

2

2

2

2

2

艺术/美术

2

2

2

2

2

劳动

1

1

1

1

1

综合实践活动

1

1

1

1

1

地方课程(人工智能)

 

 

 

1

 

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

 

 

 

 

0.5

校本课程

1

1

2

1

0.5

周课时

30

30

34

34

34

表2 初中周课时安排建议

科目/年级/课时

道德与法治

2

2

3

2

语文

6

6

5

6

数学

5

5

5

6

外语

3

4

4

4

历史

 

2

2

2

地理

2

2

 

 

科学

2

 

 

 

物理

 

 

3

3

化学

 

 

2

2

生物学

 

2

2

 

信息科技

1

1

1

 

体育与健康

3

3

3

3

艺术/音乐

2

1

1

1

艺术/美术

2

1

1

1

劳动

1

1

1

1

综合实践活动

1

1

1

1

地方课程(人工智能)

 

1

 

 

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

0.5

 

 

 

校本课程

4.5

3

1

3

周总课时

36

36

36

36

2.立足办学实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方向与变革趋势,积极响应《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精准解读校情,立足学校办学历史沿革中的文化底色,以及在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的发展机遇,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因校制宜地编制课程实施方案,保证课程实施方案与育人规律相适应,与推进区域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步调相匹配,促成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上健康、优质、有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3.坚持守正创新。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须兼顾规范和创新,应深入研读国家及上海市教委关于课程改革的政策性文件,理解改革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明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的政策依据。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应采用学校自主、区域助力、专家引领的方式协同推进,保证课程实施方案规范合理。鼓励整体发展相对领先、课程体系相对完善、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学校,依托上海市课程领导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深入理解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创新性探索,提升课程实施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课程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实践的动力引擎。

(二)全面提升育德实效

1.上好思政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学好、教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做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选用使用工作,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入课堂,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内容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抓实课程思政。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大实践与视察上海和学校重要论述等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探索开展思政课教师与学科教师联合教研,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组织各学段学科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自然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做到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统一。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分享思政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案例与资源,通过开展示范课和观摩课活动,推动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推广,促进资源共享和交流。

3.丰富德育实践。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定期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挖普陀“半马苏河”“赤色沪西”区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用好“普陀大学堂”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设计各学段社会实践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一体贯通做好德育实践,促进学生认识家乡,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三)加快推动课堂转型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营造开放、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重视思维品质和动手实践,促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普陀区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工作方案》,构建形成区、校两级纵向管理与学科专业指导横向配合的工作机制,分层规划、启动项目化学习相关研训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科研等项目,开展三类(学科类、跨学科类、活动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与培训;组织区域优质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评选与共享,推进相关科研课题的深化研究,总结提炼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经验。

3.依托项目保障。遵循“以赛促教,以事成人”的工作思路,将课堂转型实践研究与“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以及国家、市、区三级层面各类课程教学改革优秀经验成果征集深度融合,激发区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智慧,以点带面,以一带十,加快推动匹配“双新”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型。

(四)着力加强科学教育

1.培养科学思维。将培养科学思维作为学校实施科学类课程的着力点,围绕“基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去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信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敢于提出质疑和假设,在实验探究、科学证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发展科学观念。

2.加强实验教学。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以课堂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重要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基本规范,系统规划各学段的实验课程,确保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和实验场所的开放力度,丰富实验设备与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氛围。

3.打造品牌特色。在扎实推进“双新”科学类课程全学段实施的基础上,鼓励学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校本实施路径,依托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等项目活动,加强区校和校际之间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入交流与研讨,共同研究高质量落实科学类课程的有效策略方法,围绕学生科创志趣的培养,开展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课题研究,关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彰显区校科学教育品牌特色。

(五)扎实推进深度教研

1.完善教研机制。秉持“研训一体”的思想理念,关注前置培训、集体备课、课例研讨、资源分享、经验提炼等环节要素,围绕教学基本要求、教材教法分析、主题概述、目标设计、活动创建、作业设计与反馈、学习评价,以及以单元核心内容为载体走向深度学习的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对区域教师进行前置培训与案例示范。在前置培训的基础上,学科教研员下沉学科团队研修和校本教研,遵循“内容情境化”“素养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活动化”“学评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实施原则,组织、指导课例研究与资源建设,帮助学科团队和教研组提炼实践经验及成果,向全区辐射推广。

2.力求难点突破。聚焦学科教学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找准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难点,以此确立区校两级长周期或阶段性教研主题,系统规划教研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从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方面,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方法和路径,运用科学的监测评估工具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效果进行观察、跟踪和分析,持续优化研究的思路和举措,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3.创新教研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索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为目的的跨学科教研模式,打破学科界限,聚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探讨跨学科协同育人的问题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教研模式和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教研质量和效果,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六)系统开展师资培训

1.健全培训体系。将长期系统培训与短期专题培训有机结合,构建集入职引导、能力提升、专业精进于一体的培训体系,设计丰富多元、与时俱进的培训内容,针对义务教育“双新”实施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师深刻领会课程目标与教学导向,精准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助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与方法,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推动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提高课程实施胜任力。

2.促进专业发展。依托区“763”人才攀升计划,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量身打造专属发展路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支持优秀教师参与重大教育教学项目、承担示范课与公开课任务、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等,创设实践锻炼机会,磨练专业能力,促进优秀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优秀教师参与高层次教育培训、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拓宽国际教育视野,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加速专业发展。

3.孵化优秀教师。遴选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搭建高端研修平台,实施精准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鼓励其主持或参与市区两级重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掌握前沿教育理论,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产出优质学术成果。同时,优化学校管理机制,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为教师提供安心、静心、舒心的从教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成就一批具备卓越教育理念、精湛教学技艺、深厚学术底蕴及高度创新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做好师资人才储备,打造名师后备“蓄水池”。

(七)持续推进评价改革

1.完善评价指标。研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量课程目标达成、教学资源利用、课程内容适配性、教学方法创新度以及学生参与度与收获等要素,全面衡量学校课程实施成效;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氛围营造、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以及教学成果等方面入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围绕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劳动实践、创新思维等维度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2.创新评价方式。采取日常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多维度、全方位评价学校课程实施情况。采用同行互评、学生评价、教学成果量化评估、教学过程动态追踪等多元方式,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教师教学实际水平;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和成长轨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强化评价反馈。及时向学校反馈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明确优势与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促进课程优化与发展;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详细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问题,优化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同时在学校层面组织教学研讨与培训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定期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成长过程,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不断强化数智赋能

1.搭建智慧平台。整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搭建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课程实施数据互联互通;配备高性能服务器与网络设施,确保平台稳定运行与高速数据传输;开发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的教学应用模块,如在线备课、智能组卷、学习分析等,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高效工具;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平台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

2.开发数字资源。组织学科专家、基层教师和技术人员协同开发涵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教学视频、数字教材等;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数字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注重资源的系统性、科学性与交互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资源更新机制,结合教育教学发展动态与学生反馈,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内容与形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校际间数字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重视常态应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智慧平台与数字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的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活动;建立教学实践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教师与学生在数智化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不断优化平台功能与资源质量;组织数智化教学应用案例评选与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形成以用促建、以建促用的良好局面。

四、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院、学校领导、学科专家等组成的普陀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统筹协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确保课程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工作合力,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制度,包括课程规划、教学管理、评价考核、师资培训等制度,以制度规范课程实施行为。同时,结合学区集团化办学特点,明确学区集团内课程资源共享、教研协同开展、师资交流轮岗等方面的制度要求,确保学区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课程实施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特别要关注学区集团内各校课程实施的均衡发展,为课程实施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推动普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专业保障

整合区内专业力量,组建由学科专家、教科研人员、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开展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教法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质量监测等工作,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问题,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保障。

(四)经费保障

加大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经费投入,用于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设施设备购置、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确保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为课程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附件:普陀区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

 

普陀区教育局 

2024年9月5日

 

附件

普陀区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民族宗教局、上海市教委联合印发的《在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区民宗办和区教育局制定的《在普陀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为纲,扎实有效地做好区域中小学民族团结工作,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指导干部、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转换思维、提升能力、改进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工作目标

(一)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科融合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强化顶层设计,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内容,让学生领悟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学习体验活动。

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宣传活动,让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充分发挥班级、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的新路径。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校本化实施,推进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教学。

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为纲,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认真梳理德育活动等与教材的融合点、渗透点、彰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校一策”的推进模式。与语文、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融合,结合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融合主题、融合年级、融合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设计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班团队活动。

学校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为主线,对标单元教学,设计班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充分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和前景。举办“导师有约”等师生交流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交流分享会,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的榜样辐射作用。学校党支部与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充分利用区内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要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的重大意义,把相关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学校要成立管理小组,制定年度或学期活动实施方案,并建立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将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二)落实保障措施

学校要强化师资保障,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加强骨干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的认识和能力,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支持并参与到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中来,形成教育合力。确保相关经费的投入和设备的提供,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分享: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